(原标题:芯片行业需耐心 寒武纪持续研发快速迭代)
没有人会怀疑人工智能的未来,也没有人质疑AI芯片的产业根基地位。寒武纪作为AI芯片行业的头部企业,有技术积累,有落地案例,高投入也能换来高回报,这样的后来居上,更具想象力的“年轻”公司,也正是科创板寻觅的。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本来就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的一项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举措。
从市场生态看,科创板更体现出更加包容、平衡的理念。科创板通过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化安排,增强了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AI芯片是人工智能的引擎,也是技术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产业价值和战略地位远远大于应用层创新,其将对智能互联网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这也是科创板重点鼓励的行业。
寒武纪登录科创板,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加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也是在公开市场上得到进一步的认可与监督。
如果拉长观察寒武纪的时间轴,你会发现,这家AI芯片独角兽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浓缩了中国芯片整体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国内芯片发展经历了六十余年。目前,国内芯片产业仍然相对落后。在寒武纪列举的主要芯片公司中,国内企业有两家,即联发科和华为海思;外企占据绝大部分席位,如英伟达、英特尔、AMD、NXP等。
寒武纪也正在加速追赶。从寒武纪的回复函来看,它已在技术研发、性价比、独立性等方面奠定了优势。
简单与英伟达相比,寒武纪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芯片架构针对人工智能应用及各类算法进行了优化,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功耗比和性能价格比;产品可以针对国内客户的生态和需求进行优化,并且为客户提供快速响应、灵活的技术支持服务。
不同于“来钱快”的互联网行业,芯片公司即使投入研发,长期烧钱,做出来了产品,还需要客户的Design-in(客户送测),通过客户响应与现场支持,与客户的研发产品团队磨合好后,才有希望进入大规模出货的营收创造阶段。
前期的测试、导入周期一般在6个月-12个月,在此期间公司需要不断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产品调试服务。量产投入巨大的前提下,芯片产品要想持续下去,就必须快速产业化和规模化。产品使用量大,分摊成本就会更低,价格就会更便宜,竞争力就更强。
因此,芯片行业的另一大特点是“成本前置,收益后置”,占据市场份额之前,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巨额的可持续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从业者和投资者拥有更多的耐心,“放长线钓大鱼”。寒武纪近来的亏损,也正印证了芯片行业的发展特点,同时,为了持续研发,快速迭代产品,寒武纪短期内仍然需要更大的投入,这份投入,充分且必要。
幸运的是,这是一条足够长的赛道。根据市场调研公司Tractica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场规模将由2018年的51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72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14%。另根据Gartner预测,2022年全球AI芯片的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42.7亿美元上升到2023年的323亿美元,2019-2023年平均增速约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