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情况明显好了很多。”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治医师史兆雯在大年初三(14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是由于我们对新冠病毒肺炎这一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括这一传染性疾病的传染途径如何、怎样治疗,什么类型的病人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等。在过去一年当中,我们不断学习与攻克这些难关。”
牛年春节,疫情防控战线依然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上海已连续多日没有本土新增病例。
在防控链条上,医生和疾控人员的协作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前者发现病例、后者发现病源。“从源头上找到了原因,从治疗上把握住了方法,从康复上获得更多认识了。我个人认为,一点都不用怕新冠。”史兆雯补充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大年初一需要24小时全程值班外,史兆雯还在初三、初五排有全天门诊,这一状态也早已是家常便饭。
“对病人的诊治是不能间断的,哪怕没有门诊,我们医院也是开设了24小时的急诊。”史兆雯说。
“入行”14年,接诊病人超过5万人次,史兆雯早已熟悉呼吸科门诊、病房的所有工作。同时也会协助其他科室进行肺部感染病人的会诊。
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诊室,记录了一名“80后”呼吸科医生与疾病的战斗史。和她一样的无数医务工作者与疫控人员一起,筑牢了上海的疫情防控高墙。
据上海市疾控中心18日傍晚发布的信息,今年1月21日以来上海市报告22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经国家和本市专家分析研判认为,系由境外病原引起的、高度同源、同一传播链的本地新冠肺炎疫情。
自2月19日0时起,上海市全部为低风险地区。
接诊疑似新冠病人
史兆雯所在的“呼吸与危重症科”尽管并非发热门诊或感染科,但与呼吸道疾病相关的各类肺炎病症、肺部结节和肿瘤等,都在其科室的覆盖范围内。
新冠肺炎暴发初期,史兆雯常常是自备防护物资“上阵”,护目镜也是后期才配备齐全。“只有保护好自己才好帮助患者。”她说。
直到2020年2月7日那天,史兆雯在当日值班期间接诊了一位“特殊病人”。
“当时有位从郑州自驾来上海的病人,主诉说自己没有发烧但有咳嗽,分诊到了我们呼吸与危重症科;询问病史时这位病人就有些支支吾吾,而当时核酸检测还没有普及。”史兆雯回忆。
“看完这位病人的肺部CT报告后,我心里真是‘咯噔’一下。”史兆雯说,“我发现这位病人的肺部CT有很大问题,并不是普通的‘社区获得型’肺炎,而是符合病毒肺的表现:沿胸膜下分布,且有斑斑点点渗出的形态。”
随即,史兆雯将情况逐级上报,为该病人专门腾出一个隔离病房;之后,等待相关疾控人员对该病人作进一步核酸检测。
回想起来有没有后怕?史兆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不会怕。作为医务人员,如果我表现得不专业,那对于其他就诊病人或辅助科室的医务人员,都会是一个不好的影响。”
上海市金山公共卫生中心主任朱同玉曾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告诉第一财经,有的人可能有误区,以为最早发现病人的是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其实,最早发现病人的一定是一线医务人员。因而,发现病人、上报信息的这一过程至关重要。
“我们一线医生最先接触病人,警惕性也最高,因为我们见到过类似的病例,但在病情上又会有个体差别。但最后确诊还是需要不同科室、部门的合作,比如影像学、检验科等。”史兆雯补充说。
挽救危重症患者
“呼吸科的女人都是‘女汉子’。”史兆雯说,“我们科室节奏快,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都是急症处理;除了新冠疫情,之前的非典、禽流感,包括流感等疾病诊断工作也都压在我们身上的。”
史兆雯表示,当流感等流行性呼吸道传染疾病爆发时期,会出现病人流量两倍乃至三倍上升的情况。
“因而,作为门诊医生,关键是要在病人当中甄别轻症、重症。轻症病人的流感发个烧控制一下就过去了,但少数病人稍不注意就会演化成呼吸衰竭、重症肺炎等疾病,他们需要得到更好的关注,看是否有入院进一步治疗的需要。”
根据史兆雯的观察,去年以来,流感的发病率下降很多,这和大众卫生习惯的改善有很大的关联,“以前,每到秋冬季流感病人都会有一个爆发式增长。现在大家常戴口罩,也注意手部清洁,减少了呼吸道传染的途径,相关疾病也随之减少了。”
“新冠肺炎本身当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它却鞭策、提高了我们对于疾病预防的新认识。”史兆雯表示。
事实上,在史兆雯所处的呼吸与危重症科中,并不只是诊断伤风感冒和发烧,一些肺部危重症病人也有涉及。
“比如,在病房中与临床相关的如支气管镜、胸腔镜及胸穿等操作性工作,我们呼吸科医生是需要熟练掌握的。”
以新冠肺炎为例,其治疗会涉及多个科室的通力合作。“由于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易产生呼吸衰竭等症状,因此,患者就会需要呼吸科的医生来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者气管镜的治疗,包括有创、无创呼吸机运用都是重要方式。”史兆雯说。
史兆雯同时向记者强调,近年来,在她接诊的诸多年轻病例中,由肺栓塞导致的肺部危重症疾病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肺栓塞是发病率仅次于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全球第三大急性心血管综合征。数据显示,肺栓塞的年发病率为39/10万人~115/10万人,是患者死亡、就医和住院的主要原因。
而在史兆雯所接诊的病人中,不乏一些年轻的肺栓塞患者。
她举例说,“前段时间,我接诊过一位32岁的年轻女性,她没有既往病史,但主诉1个多月来常有胸闷症状,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在我们医院检查了肺部CT和代表凝血功能的DDR(二聚体)指标后,我们发现该女性患者竟然有一个血栓阻塞了她肺动脉主干,这也因此引起了她的胸闷症状。”
“经过追问这位女性病史,我们也了解到,其肺部血栓的形成与她长时间服用一种调整经期的避孕药物有很大关联。”
“这个血栓,堵在哪里都不好,堵在脑子里会引起脑梗塞,堵在心脏会引起心肌梗塞。这就是一种明显会引发生命危险,甚至于猝死风险的危重症疾病。”史兆雯补充。
“肺栓塞治疗上,监测凝血功能是一致的,在治疗方案上则有区别,包括补液、打针和口服药等多种方式,但患者更适合哪种方式,则考验医生的经验和水准。”迄今,多位年轻肺栓塞患者在史兆雯的治疗下业已康复出院。
1年撰写500篇科普文
除了日常看诊,史兆雯在大众科普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去年至今,文字、视频类的科普内容,我总共写了500多篇。”记者统计发现,仅“新冠疫苗接种后怎么办”一文就达到了388万阅读量,“车厘子、奶枣接连检出阳性!特殊时期到底该怎么吃”一文在微信公众号浏览数近9万,这样具有影响力的文章不在少数。
据史兆雯回忆,新冠疫情暴发初期,身边的亲朋好友会来咨询医学知识,“其实,无知和谬论会让人产生恐慌情绪,这对疾病的控制没有好处。一些基本知识也是需要普及的,哪怕是一个口罩怎么戴、口罩能否用紫外线消毒等等,这是老百姓最关心、也是最实用的。”
“再比如,一些病人看了网上的谬论来提问我‘吸烟是不是可以预防新冠’‘喝萝卜汤是不是可以预防新冠’等等。针对这些错误信息,我坚信,应该要把正确的医学知识传递给大家,哪怕我一开始的声音很小。”
以前,是在一天的门诊时间里面对上百个病人;现在,则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对话上万个医学知识咨询。“这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史兆雯表示,长期做科普宣教的意义,还在于自我进步,“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在看到病人时,第一反应警惕并发现他是不是一个新冠病人。”
尽管今年春节假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就地过年,但新冠疫情防控不能松懈。
“我认为,真正的冲击可能发生在春节后,人口流动等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需要引起注意,那个时候的风险可能会比现在要稍微大一些。”史兆雯提醒。
“不仅是新冠,既往来看,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等,在春节之后也会有一波小高潮。因此,持续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很重要。”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