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指出“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更好理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理论旨向与现实意义。
1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早在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就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此后,他又在不同场合强调了这一观点。2022年11月,他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指出:“中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继续同世界特别是亚太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开始生效,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仅从对外经贸活动窗口来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关怀之下,我国先后推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国家级平台,不断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为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相对于政策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最大的特点是透明、稳定和可预期,对增强国内外市场主体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尤为重要。2023年初开始实施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比前一版增加239条、修改167条,在保持政策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按照“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原则,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此外,我国还注重国际贸易前沿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如积极参与跨境电子商务、跨境数据流动、数字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国际规则制定,不断增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为了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及相关规则制定,中国已于2021年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体现了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2
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光明前景
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从全球数据来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保持在30%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速上升1个百分点,可拉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增速上升约0.3个百分点,进而为全球经济带来强劲动力。中国经济的不断回暖升温,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确定性,也让全球商界看到广阔机遇。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84.5亿元,同比增长4.9%。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印证了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而外资企业正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此外,我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也为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样本”。10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从倡议和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凝聚了广泛共识、汇聚了强大力量。仅从我国来看,2023年前4个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75.3亿美元,同比增长9%,占同期总额的17.8%。坚持走自己的路,在开放中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往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曾几何时,西方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然而,以个人主义、资本积累、利益优先等为基础的西方现代化开始产生越来越多的弊病,也因此越来越难以持续。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正激励并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
在高水平开放中统筹发展与安全
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统筹发展和安全也深深地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相关论述之中。 他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一方面,以开放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同时,进一步指出要“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近年来,我国通过扩大重点领域开放(如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优化外资结构、改善海外投资类型和布局,有效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同于以往的产业升级路径,当前的产业升级逻辑已转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的节点升级,日益注重开放式创新。同时,一些外资企业也积极融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共享开放发展红利。放眼全国,一批含金量足、带动作用强的外资项目正加快落地,不仅有利于我国补短板强弱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还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当地就业水平和质量。
另一方面,妥善处理开放中的安全问题。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作为全球唯一的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综合优势难以替代,但也面临全球产业链本土化、产业分工区域化和供应链多元化的重构趋势。同时,一些本土企业仍未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长期风险隐患。因此,我们必须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妥善处理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数据安全、金融安全等事关国家安全的领域,在统筹发展与安全中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玲
新媒体编辑:王村村 苏威豪(实习)
点个“在看”不失联
戳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