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做好民营经济的“护航员”和“助推器”——来自“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浙江
2025-07-09 11:48  浏览:557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编者按

占企业总量超九成,对进出口和税收的贡献达到五成以上,对城镇就业的贡献达到八成以上……民营经济正以澎湃动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强劲动力。

今年5月20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作为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该法积极回应民营企业关切,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进一步向社会表明发展民营经济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并将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系列重大部署,更加充分彰显法治在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中的作用,以法治之稳强化发展之稳,本刊拟陆续推出“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本期,记者赴浙江杭州、绍兴、金华三地调研采访,通过一线观察,了解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司法需求,记录浙江法院以“法治活水”润泽“营商沃土”的生动实践,以飨读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浙江杭州钱江新城风光 供图 CFP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 本刊记者 刘庭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六月的浙江已进入雨季,淅淅沥沥的小雨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

细雨滋养万物,正如浙江的营商环境。作为民营经济大省,2024年,浙江民营经济总量达6.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4%,贡献了全省7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进出口、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浙江三级法院(以下简称“浙江法院”)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立足审判职能,转变司法理念,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上示范争先,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惩治与保护并重、办案与服务并行,既当“护航员”,又做“助推器”,坚定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者,让民营企业在法治轨道上轻装前行、加速奔跑。

01

灵活运用“东方经验”

平等保护企业权益

“感谢中国法院以最少的程序、最短的时间彻底解决纠纷。”近日,塞浦路斯某公司委托其律师从北京专程赴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向法官递交感谢信,信中对中国法院公正高效化解国际商事纠纷给予高度赞扬。

塞浦路斯某公司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与浙江长兴两家旅游开发公司(以下简称“长兴两公司”)此前因协议履行产生纠纷,遂向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提出仲裁申请。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裁决长兴两公司支付货款,并承担赔偿责任。

2024年,塞浦路斯某公司向湖州中院申请承认与执行上述仲裁裁决。长兴两公司则认为该仲裁裁决存在超裁、违反我国公共政策等情形。

“在对争议事实及法律问题进行梳理后,我们初步认为该仲裁裁决并不存在超裁、违反我国公共政策或损害公共利益等情形,遂向双方当事人充分释明《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相关规定,并告知仲裁司法审查和执行程序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推动双方更加理性、客观看待分歧。”湖州中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经法官充分释明,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长兴两公司在签署协议当天即支付案款550余万元。

秉持着“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浙江法院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均一视同仁,做实平等保护。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宁波某商业品牌管理公司诉宁波某文旅集团、宁波某文旅公司合同纠纷案中,依法认定宁波某文旅集团、宁波某文旅公司两个国有企业构成根本违约,判令解除合同并由两个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宁波某商业品牌管理公司依法承担违约责任。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典型案例。杭州市钱塘区人民法院在审理大型连锁超市与小型供货商买卖合同纠纷中,以大型超市无法证明其提供了促销服务为由,判令大型超市返还预先收取的促销服务费,保护了相对弱势的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针对专业市场纠纷类型集中、地区集聚、成因相似,适合开展规模化治理的特点,浙江法院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合同纠纷类案集中治理,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确定10家主要市场,先行先试。

平湖市人民法院建立服装(羽绒服)行业技术咨询官制度,吸纳23名专业人才成立专家智库。从2024年4月成立至今,为法官提供羽绒服质量问题、市场价格等咨询37次,减少司法鉴定26次,为当事人节约成本100余万元,促成43件案件调解成功。

为推动“商人纠纷商会解”,浙江法院加强与工商联、商会等组织之间的常态化沟通联系,以商事特设“共享法庭”为最小支点,把指导调解、化解纠纷、线上诉讼、普法宣传等司法服务送到行业治理最末端。截至2024年年底,浙江省已建成商事特设“共享法庭”462个,指导调解6.4万件,化解纠纷4.8万件。乐清市人民法院联合当地工商联,在各省市乐清商会设立司法服务联络站53处、“共享法庭”59家,打造企业下单、“共享法庭”接单、多方办单普法、调解服务模式。

02

因案施策

让企业涅槃重生

在浙江温州某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而就在半年多前,这家企业还深陷债务纠纷,一度面临停工风险。“多亏了法院,既帮我们减轻了债务压力,又保全了相关产业链,让我们能继续经营,最终走出困境。”该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温州某食品公司成立于2003年,以温州特色食品鸭舌为龙头产品,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公司债务风险逐渐暴露,累计负债约3.71亿元。2023年12月,公司实际控制人突发意外离世,致使公司进一步陷入困境。2024年2月,在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指导下,温州市龙湾区帮扶工作专班主导推动这家食品公司预重整。2024年10月,温州中院裁定受理这家食品公司预重整转破产重整程序。

案件办理过程中,温州中院有序推进以政府主导、法院指导、管理人参与的预重整工作,全面梳理企业资产与负债状况,仔细剥离属于实际控制人的个人债务,并妥善拟订债务化解方案;耐心沟通安抚实际控制人的法定继承人,引导其配合开展重整工作;争取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债权人对重整方案的支持,迅速提升了该食品公司职工、债权人、股东等利害关系人的信心,获得各方主体对破产重整的价值认同。

本案从预重整转入正式重整程序后仅用时56天就通过了重整计划。温州中院通过预重整与重整的高效衔接,有效缩短司法处置周期,运用法治力量保障市场秩序,化“危”为“机”,在化解债务的同时,保全企业及相关产业链,妥善安置企业员工近200人,保障了经销商、加盟商及供应商等60余家关联企业的正常经营,实现了保企业、保产业和保民生的良好社会效果。

同时,在该案中,温州中院推动企业破产与实际控制人及其配偶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的协同进行,切实拯救“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充分彰显了鼓励创业创新、尊重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价值导向。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相关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而有着拯救和出清两大功能的破产审判,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浙江法院通过推广适用破产案件简易审理、挽救企业“因案施策”、推动“府院联动”等举措,持续加强执破融合探索力度,提升破产案件审理质效,持续打造“破产司法保护领先地”。

为助力本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法院审结某印染科技有限公司重整案,化解债务20余亿元,筹措专项资金垫付职工工资,安置职工1000余人,实现保产业、稳安全、促发展。

为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有力保障“保交楼”“保交房”工作,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审结某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清算案,妥善处置涉杭州、广东深圳两地的刑民交叉风险,化解近20亿元负债,助力停滞10余年的重大项目重获新生。

2024年,浙江法院共审结破产案件5109件,成功化解金融不良债权415亿元。

03

助力新质生产力

激发创新“原动力”

今年以来,凭借DeepSeek、宇树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的突出表现,浙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焦点。在创新力量蓬勃生长的同时,涉及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等前沿法律问题不断涌现,给现有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带来了多重挑战。

2025年5月9日,“涉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讨会”在杭州举行。知识产权审判领域的一线资深法官、高校专家学者、业界领军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等前沿主题,展开了深度对话和交流研讨。

近年来,浙江法院紧扣“数字浙江”战略部署,以构建与人工智能时代适配的司法保护体系为目标,以裁判树规则、以规则促治理,加强对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技术、区块链、高端芯片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技术成果的司法保护。

2025年3月,浙江高院牵头成立浙江法院人工智能研究小组,聚焦生成物著作权归属、数据训练合法性等前沿课题,通过产、学、研结合,形成相应理论成果指导司法实践。

同时,浙江法院积极探索数据资源专业审判机制。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法院设立数据资源法庭,加强数据资源司法保护,相关机制获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最佳集成性制度创新成果和联动创新区优秀案例;2025年5月,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针对数据产业融合的特点,在白马湖人民法庭增挂“数据知识产权法庭”的牌子,打造数据产权全链条创新保护,以专业化审判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浙江法院知识产权案件依法判决赔偿总额达7.61亿元,其中判赔额超过100万元的案件共计114件,体现了严格保护的司法政策导向。针对知识产权领域的恶意、严重侵权行为,浙江法院敢用、善用惩罚性赔偿,依法提高侵权成本,不断加大惩戒力度。2024年,浙江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审理的案件共计53件,总金额达1.44亿元。

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审理的涉“复合滤芯和净水设备”侵害发明专利权及发明专利临时保护期使用费纠纷两案,对侵权人适用1.5倍惩罚性赔偿,两案共判赔7800万元,有效遏制故意侵害发明专利权的严重侵权行为。

浙江法院还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承办了由最高人民法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主办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研讨会;接待美国联邦法院资深法官,就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议题进行专项会谈;参与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AIPPI)世界知识产权大会,其间,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就一起涉“AI数字人”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开展庭审观摩活动,充分展示了浙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专业水平和开放姿态。

从“救急解难”到“赋能升级”,浙江法院以司法之力精准滴灌民营经济,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浙江民营企业正以更强的信心、更足的底气,在新时代经济大潮中破浪前行。

本期封面及目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2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0期

编辑/孙敏


发布人:465d****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