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文博类综艺的迸发引发了国内博物馆热,越来越多年轻人将参观博物馆纳入了日常的休闲活动中,国内博物馆的数量也逐年提升。深圳作为设计之都,自然也不会错过这股浪潮。近年来深圳涌现出不少新兴的文化艺术机构、空间与博物馆、美术馆等等,它们也陆续地推出各种类型的展览,以此来丰富深圳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然而由于机构过新,体系不够健全等多方面的原因;深圳艺术展览在开展的前中后期中存在部分问题,致使展览的效果欠妥,观众的体验也不够好。而了解这部分的问题有助于深圳的文博行业发挥更大的效用。
据林苗苗女士《办一场艺术展览,有没有标准流程?》文中介绍,一场艺术展览通常可以分为前期展览策划、中期发展执行与后期归纳总结三个阶段。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是前期宣传推广、中期观展参展与后期反馈三个阶段。在存在信息差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好的宣传才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参观者的关注,从而吸引他们来到展馆内参观。但空有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展览本身做得足够好才是艺术机构长存的王道,而展后反馈也同样必不可少。什么样的展览可以称为好呢?人民网的解答是“一个好的展览一定要有学术支撑,可以给观众提供多样的视角与解读。同时,展览一定不仅仅是“一级品”的堆砌,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达,还要能启发心智。”对于参观者,我们观展后可以尝试问几个问题:展览内容和预期相符吗?展览内容的传达够清晰吗?观展后有收获吗?
深圳的文化机构固然是有能力引进或独立开发多样的展览,但它们的内容是否传达到位?是否能够让上述三个问题得到满意的回答?我想这还有待考究,相信博物馆等服务类机构愿意听听我作为消费者的一点心声吧。
01前期:宣传与实物的落差感
其一是展览宣传与实际内容存在偏差,导致参展者容易期望过高或者失望,观展前后易出现落差感。近年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各种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和渠道纷纷登台,为广大新媒体工作者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各类文化艺术机构也轮番在不同的平台上发布展览的宣传,夸张的词条配上精美的图片和文案,争先恐后地把消费者拉进来。宣传关键词包含“XX年大展”、“思考未来”、“XX平方米空间”、“XX概念”、“全球首展”等等,大气创新又高深。
并非说这些宣传不好或者不符合事实,只是不够恰当。部分展览在前期宣传中给消费者无限的期待与极其高大上的概念,而等到真正去到的时候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展品或者展品难以传递主办方想表达的理念。此外部分展览宣传推送中列出的展品就是展览全部,丝毫不给消费者更多发掘的空间。各大机构们有没有可能把更好地把握宣传的度?或者保持宣传水平的情况下,更好地构想展览的概念,提炼展览的价值?降低宣传与实物的落差感,给予消费者更多探索的空间,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与认可。事实上,当前期降低消费者期待,再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内容时,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作者摄于法国
02中期:媒介的缺失
其二,媒介的缺失会导致作品的价值难于清晰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展览的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博物馆或展览中的媒介一般包括但不限于导览手册、音频讲解、视频资料、多媒体、投影等,媒介旨在于构建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搭建两者交流的桥梁。媒介能够将作品的背景故事、制作过程、寓意价值等介绍给陌生的观众,拉近观众与作品的距离。然而深圳的部分展览似乎忽略了媒介的重重要性。它们常常涵盖非常有趣且具启发性的理念,或者展品非常新奇且让人震撼;但这部分美好却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而丧失了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机会。
文化艺术机构需要考虑受众的知觉水平:并非所有观众都会在参展前主动地了解背景知识,而本身对展览内容有知识储备的观众也不常见,然而也不能忽视部分大牛的存在。但既然这是面向全市甚至全国的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活动,期望能够为更多的公众启发心智,推广文化生活;为何不可以将欣赏的门槛降低一些呢?花多一点心思在媒介的策划与设置上?从而能让更多的观众与作品产生共鸣,让更多人认可展览与作品的价值。可能部分展览需要营造出神秘的氛围,但让观众带着“看不懂”、“不明白”、“高深”离开,想必也不是展览的目的吧。新时代的艺术不应该再是高高围墙内的曲高和寡与孤芳自赏,大家可以给观众多一些信任、包容与帮助,主动打开大门来让观众融入到文化艺术的殿堂中。
作者摄于法国
03后期:打卡到欣赏的引导
如今的社交媒体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展现美好生活与独特品味的平台;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吃喝玩乐,日常生活,所学所想等等。而展览“打卡”也逐渐开始在社交圈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固然体现了人们对于展览这一形式的接纳与喜爱;但放眼望去,有多少条分享关于艺术与作品本身?又有多少关于如何拍出更好的打卡照片?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观众能到博物馆、美术馆拍照本身也是好事情,欣赏美需要时间积累,拍照是培养大众对博物馆、美术馆感情的起点。诚然观众的拍照是出于对于展馆或者作品的喜好,但一味地在意自己拍照的姿势、着装、效果,对作品所传达的内涵置之不理,是不是有点过于本末倒置呢?随着展览的不断丰富,艺术机构有责任也有能力引导观众更多地关注作品,而不是在后期的反馈中仍以“网红打卡”、“拍照圣地”、“出片率高”等关键词来吸睛。相信观众讨论的话题从“好不好拍”到“作品有没有意思”来得更有价值,而这一转变要求艺术机构在公共教育上做出更大的努力。艺术机构不应满足于将观众吸引入馆,拍几张照片发上微博;而是逐渐地引导观众发掘展览究竟好在哪,给予观众照片以外的收获。
作者摄于法国
展览的出现让作品不再只是某个小圈层群体的专利,普通人可以通过展览的实物来接触不同邻域的知识,可能是设计、时尚、传说、历史、艺术等等。艺术机构值得观众的感谢与赞许,它们为观众提供了许多精神盛宴,但需要警惕的是:绚丽的泡沫可以一时地吸引眼球,但只有沉淀过的宝石才可以真正留住观众。在展览的宣传、落地以及反馈的过程中,艺术机构需要更多地关注内容本身,让观众可以带着期待来,带着清晰明了的收获离开。固然培养观众观展的习惯与欣赏作品的意识没有那么简单,但却十分必要,除开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还是为自身带来持续的客流量。
参考文献:
什么样的展览是好展览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20/0530/c1013-31729486.html
办一场艺术展览,有没有标准流程?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5511368
中国美术馆馆长谈网红展打卡拍照:引导大众爱看展览、看懂展览
http://news.hexun.com/2021-03-09/203156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