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学营十周年
2018-2021
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做科学精神的实践者
作者:武向平
优秀科技工作者/武向平
武向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和第十届中国科协常委,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宇宙学的研究,发起并主持了在天山地区开展的“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科学实验,目前担任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
与高校科学营的缘分
武向平院士非常热心并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工作,每年都会投入很多精力于其中。尤其身为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更觉义务与责任之重大,科研之余事必躬亲,无论城市、乡村,无论小学、中学,足迹遍及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及革命老区。而武院士与高校科学营缘起于2017年的一次“不期而遇”,正在参加中国科协英才计划上海交通大学“格物致知”的物理营时,恰逢上海交通大学“瞭望科学”分营活动,因此,英才计划与高校科学营一同举办了科普活动。武院士在科学营的首场报告——《认识我们的宇宙》虽然只有短短的90分钟,但满满的知识量足以为同学们重塑正确的宇宙观,更让在场同学备受鼓舞的是正如百年前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诞生一样,现在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朵现代宇宙学上空的乌云也许预示着整个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即将发生变革,武院士鼓励同学们要用超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发现另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由此,武院士便与高校科学营结了缘。
武向平院士在海拉尔市呼伦小学作科普报告
参与科学营的主要工作
高校科学营活动旨在让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学生提前走进大学,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实现他们的科研梦想,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为此武院士积极投身于高校营的科普活动,希望以此增强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武院士的科普报告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营员揭示宇宙的奥秘,从宇宙的基本特性到追溯宇宙的起源进而预测宇宙未来的命运。除了科普报告,武院士持续探索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之路,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发展和规划提出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建议。尤其在科技后备科技人才培养上,倾注了颇多心血,也结识和培养了一些优秀的中学生,目前正在国内外的大学深造,相信不远的将来,他们一定会做成骄人的成绩。
开展科学营相关活动的重要意义
武院士表示开展科学营相关活动意义重大,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高校科学营活动涵盖范围广泛,生活在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很少有机会走进大学,了解大学生活,高校科学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提前进入高校参观、学习的有效途径。其次,高校科学营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与科学家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活跃良好的科学氛围对青少年的熏陶极其重要。最后,高校科学营活动能让营员身临其境,直接走进实验室,亲临现场了解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激发青少年投身于科学研究的远大志向。
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
兴趣爱好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源动力
一个普遍的现象即青少年的科学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降低,因此,对青少年群体的提前引导和干预非常重要,所以为中学生提供科研平台对他们保持科学兴趣,不被应试而磨灭甚为重要。武院士自身就是兴趣驱动的典范,即便大学专业并非天文学,但出于对类星体红移现象的极大好奇,兴趣最终带领他进入了天文学的殿堂。
全国科普日现场武向平院士介绍FAST案例征集活动
持续扩大高校科学营,让更多青少年获益
通过科普报告,武院士深感孩子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对他自己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交流中营员提出的问题,也会引发他的思考。特别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以及港澳地区的同学,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帮助他不断地梳理报告的逻辑及内容,坚定他矢志不渝深耕在青少年科学教育漫长征途上的信念。
未来,武院士希望高校营继续扩大规模,希望有更多的高校、更多的高校教师和科学家与中学生面对面,缩小城乡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鸿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全国科普日现场武向平院士与学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