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空气枪的信号波形这么紊乱,会反复出现间跳异常。已经根据经验调整密封间隙了,可为什么信号还会反复发病呢,似乎病根未除?” 正在渤海进行地震勘探的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海洋石油751”船震源工们紧盯着屏幕缩紧眉头。
水下空气枪通过电磁阀触发点火后,由计时线圈反馈信号,枪控系统根据反馈信号的唯一峰值判定空气枪是否点火。而当空气枪信号间跳时会造成多个信号峰值,这样枪控系统在识别波形峰值时“左右为难”,最终判定空气枪出现不点火或不同步故障。
班前班后会、设备维保、设备巡检、故障处理是震源工日常工作的主要环节,任何延误都可能影响正常响炮作业。其中故障处理最考验作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病根不除,不仅增加检修频次,降低作业效率,同时增加物料消耗,提高生产成本。”船上的震源工们都想尽快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
自项目开工以来,震源故障影响生产作业时效累计13.53个小时,其中因为空气枪信号间跳导致故障就达4.18个小时。虽然震源班组采取了多种处理方法,但基本上都是“治标不治本”,多次“出诊”也都无法根除“病根”,这一故障也成了困扰震源班组的“疑难杂症”。
近一个多月,震源工们不断翻阅技术手册,研究反馈信号窗口,剖析波形间跳异常特点,通过对计时线圈、修理包、基座等部件进行测量计算,在多次拆解验证和搭配组合后,最终找到了“病因”——计时磁棒缩进量的细微差距导致了异常间跳的产生。
“这不到1毫米的缩进量却影响了4个多小时的作业时效,看来咱们的基本功还是不扎实”,虽然最终有效解决了这一“顽疾”,但大家的脸上却写满了严肃。
从此以后,震源班组时常组织员工进行故障案例分析,结合各船队作业环境和故障特点剖析故障原因,模拟故障处理流程,总结故障处理方法。震源班组成员也认识到故障处理过程要做到“刨根问底”,日常工作中要持续做好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技能。(通讯员:陈振华 贾克滨)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