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张连 台湾人的朋友
张连老人生于1919年12月。2016年12月9日,张连老人赠我其文集《上下求索》(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并题词曰:“我——一个台湾人的朋友,受您们相庇招不少。98岁张连,请教正。”
在福建,张连是威信很高的老革命、老领导,有很多动人的传奇故事。今天要谈的是他同台湾人的情缘。
1939年10月,张连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中共党组织决定派张连到暨南大学(战时校址在福建建阳)从事地下工作。是年,张连考入暨大。张连在暨大的战友里有台湾彰化人郑晶莹,同班同学里还有三个台湾学生。1946年11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选派的14名台湾公费生入学暨大(战后校址迁回上海)。在张连、在中共地下组织影响下,这14名台湾公费生全部倾向革命、参加革命。暨大台湾公费生杜长庚在回忆录里说:“在(暨南大学)学生运动中,我还认识了地下党员林绿竹(张连),经他介绍认识了当时在《大公报》工作,解放后曾任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副主席的李纯青。他让我们这些学生在他家听解放区邯郸广播,将《群众》《民主》等刊物借给我们看,还常留我们吃饭(李纯青是台湾台北人,1934年入党的中共地下党员)。郑晶莹,幼年时离开台湾到福建,这时也在暨大学习。虽然她比我小一岁,但像姐姐一样帮助我们这批公费生”;又说:“(1947年)9月,我回到台北,收到上海校方来信,说我已被开除学籍。这时林绿竹(张连)也在台北,我去看他,他说也被开除了。他建议我回上海找暨大中共地下党的同志”。2003年8月11日,杜长庚还写信向张连报告暨大台湾公费生的下落。暨大台湾公费生徐萌山后来是台盟总部秘书长。“文革”期间,张连还曾经到台盟总部(地址在北京大甜水井胡同11号)找徐萌山“避难”。
台湾光复初期,受中共闽西南白区党组织委派,张连先后偕同暨大某同学和助手庄牧两度入台,出色完成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的秘密任务。
1947年9月18日,张连在台南主持“台湾工委”(隶属于中共闽西南白区党组织)成立会议,该“台湾工委”下设台北、台东、台南、新营、高雄和台南南鲲鯓小学等6个支部。“台湾工委”遭受破坏时,张连积极组织撤退和营救工作。张连和庄牧从台湾梧栖港(台中港)登船撤回大陆。在梧栖港住下等旅馆、等候私船的几天里,张连和庄牧听到闽南语“歌仔”而大笑。一直到晚年,张连还记得并记下当年听到的“歌仔”的歌词:“一位过一位,何日通做堆。目周看江水,我君船行开(一处过一处,何日可相聚。眼看大江水,我的人儿随船走开了)。娘汝免悲哀,船开是应该。一日一所在,船到批就来(娘子你不要悲哀,开船是应该。一天一个地方,船到信也就到了)。举目天苍苍,隔海白茫茫。悲哀来相送,我君行船人”;“静夜无伴守灯火,春风对面吹。十七八岁没出嫁,想卜(要)少年家,果然标致面肉白。想要问他惊歹势(怕难为情),心内弹琵琶。忽然听见有人来,开门来看未(看不到人)。月娘(月亮)笑阮(俺)戆大呆(傻大头),乎风骗唔知(让风骗了还不知晓)”。张连和庄牧当时处于逃避缉捕的险境,尚能听歌大笑。所记歌词对于研究歌仔的版本(包括口传版本)有助益。
张连晚年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对台办主任,“为台湾人说了不少好话”,还因说了真话被某个领导“降级任用”。对此,他呵呵一笑全不在意,却在临终前念念不忘“台湾工委”牺性的同志。
谨以本文纪念百岁老人、台湾人的朋友张连同志。
(2018年4月1日记于北京)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肖璞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弟子,“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曾参与改编单田芳红色经典评书系列《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并参与《单田芳自选集》十部系列评书的文字整理,文史功底深厚。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话说两岸》,收录了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50篇文章,用简短的篇幅、简洁的语言讲浅近的道理,描述和论述海峡两岸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
《话说两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对两岸关系大历史的强有力佐证与补充。
京彩台湾推出《话说两岸》有声版,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同本职工作有机结合,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促进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感谢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