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
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从大漠启航,
叩开了浩瀚宇宙的大门;
55年后的今天,
也是在这片热土,
“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起飞,
托举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
跃上太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长二F火箭托举神舟二十号升空
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之际,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
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
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约10分钟后,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进入预定轨道。
目前,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
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
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飞行任务。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长二F火箭转运现场
长二F火箭和神舟二十号飞船
分别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和五院抓总研制。
此次任务中,
针对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需求,
神舟二十号飞船
对轨道舱布局进行深度优化,
继续提升舱内空间利用率。
长二F火箭共进行了30余项技术状态改进,
进一步提升全箭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次任务中,
神舟二十号飞船继续采用
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
入轨约6.5小时后,
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随后,神舟二十号乘组
进驻空间站核心舱,
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太空会师”。
3项生命科学实验即将展开
在为期约6个月的太空生活中,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多项实(试)验与应用,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
据了解,本次任务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
其中,失重性骨丢失/心肌重塑是制约人类开展深空探索的重要医学问题,斑马鱼实验将以神舟十八号任务中建立的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为基础,研究微重力对高等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明确蛋白稳态对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的调控作用。涡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涡虫空间再生实验是国内首次开展,本项目将从个体水平进一步认识再生基本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人类空间损伤等健康问题。链霉菌在土壤改良、植物促生抗逆、生态系统构建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次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质和酶在空间环境下的表达规律,为利用空间环境资源开发微生物应用技术和产品奠定基础。
截至目前,航天员已在轨实验了20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与应用物资,下行近百余种空间科学实验样品。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除了开展上述3项生物实验外,还将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持续开展59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有望在血管化脑类器官芯片培养、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高温超导材料空间制备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从书斋走向星河的航天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出征
执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王杰入选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的工程师,从事空间站相关型号微振动抑制关键技术工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王杰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本科就读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28岁的王杰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迎接他的首项重任,是解决航天器的微振动难题。
航天器在轨运行时,控制力矩陀螺等设备产生的微小振动,都有可能导致精密仪器成像模糊。“就像洗衣机在高速旋转进行脱水时,重心会不断地变化,从而引起剧烈的抖动。”同事张璐用洗衣机的晃动打比方,而王杰要做的,是找到让“洗衣机”安静下来的方法。
他白天穿梭于单机试验现场、高校实验室,与载荷总体协调、与单机设计师沟通、向同行专家请教;晚上在办公室建立上百个有限元模型、处理数十万个仿真测试数据、分析上万条频响曲线,确保技术吃透、机理清晰、指标见底。
5年的时间内,王杰不仅完成了航天器的隔振方案,还搭建了自研的仿真系统、设计了地面试验方案,让工作更稳妥。
“枯燥?航天工程本就是由无数细节堆砌的奇迹。”面对提问,他总这样回答。
这份极致专注,在王杰的督导师苟仲秋眼中正是航天员具备的潜质。“他具备近乎苛刻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将繁琐的频谱分析拆解成数百个标准化步骤,连续工作12小时仍保持数据零差错;面对突发技术问题,他总能用‘航天员级的冷静’迅速定位症结。”苟仲秋说,别人遇到难题时会焦虑,但王杰却始终像进入太空出舱作业的状态一样——呼吸平稳,动作精准。
4月23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王杰身着蓝色航天服亮相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王杰表示,大学选择航天专业,毕业后成为航天科技工作者,如今又成为一名航天员,他感到很幸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感谢新时代,让我们每个人有梦可追,追梦可成!”王杰说。
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强调“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总书记的回信激励着航天青年更加奋发有为。
从书斋到星河,王杰始终保持着两种身份的交叠:他曾建立的“微振动特征数据库”,如今可以用于空间站设备异常诊断;而航天员严苛的失重训练,又反哺他优化了动力学的条件制定规则。就像他的同事陈丹所说:“他将带着设计师的严谨完成从航天器设计到载人飞行实践的转变,未来又会用航天员的全局观反哺工程设计。”
从技术骨干转型为航天员,从专注频谱曲线的“静”,到跨界突破的“韧”,王杰的成长正凸显了中国航天“板凳坐得十年冷”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双重底色。
中国航天多项重磅消息发布
不止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天,今日上午,在2025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嫦娥五号、嫦娥八号和天问三号等任务的重磅消息相继发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继天问一号之后,我国又一火星探测器计划于2028年前后启程。天问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上升器、服务器组合体和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组成,共配置6台科学载荷。其中,轨道器环火轨道为约350公里圆轨道,姿态对日定向,设计寿命不少于5年,配置中红外超精细成像光谱仪和火星全球多色相机;服务器环火轨道为近火点约400公里环火大椭圆轨道,留轨探测约2个火星年,设计寿命不少于5年,配置沉降ENA极光探测仪和高精度矢量磁强计;着陆器配置超宽带探测雷达和拉曼-荧光光谱仪。
启动仪式上,《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任务国际合作机遇公告》面向国际社会发布,共开放天问三号探测器20千克质量资源,包括不超过15千克的轨道器资源和不超过5千克的服务器资源。
月球探测任务也发布了最新进展:嫦娥八号任务计划于2029年前后发射,将着陆在月球南极附近莱布尼茨-贝塔高原,与在此之前实施的嫦娥七号任务共同开展科学探测和资源开发利用验证试验,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
启动仪式上,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八号任务合作项目遴选结果正式发布。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1个国际组织的10个项目入选,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的“月面多功能操作机器人暨移动充电站”、巴基斯坦空间与外大气层研究委员会和国际车辆地面力学学会共同参与的“巴基斯坦月球车”、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的“挑战性环境智能探索机器人”等。此前,在2023年10月,国家航天局发布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机遇公告,开放200千克载荷资源用于国际合作。
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并在现场与来自5个国家的5家机构签署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借用协议》。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国科隆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巴基斯坦空间和外大气层研究委员会、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7家机构的借用申请通过了审查,可获取由嫦娥五号任务带回的月球样品,开展科学研究。
此外,澳科一号卫星、风云卫星、中法天文卫星等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澳科一号空间高精度地磁数据产品、“风云太空”空间天气业务系统和中法天文卫星首批科学成果等在仪式上发布。
———— /END/ ————
责任编辑丨陈婷
校对|刘一鸣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丨航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