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过“穷兄弟相扶持”的时光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福建省行政会议有提案谓:“闽台原属一家,距离密迩,交通便利,唇齿相依,关系密切,似应由省政府发动组织台湾视察团前往该省视察”。福建省参议会亦有提案称:“台湾为海疆重地,与八闽沿海为邻,千百年来移民垦殖,成为富庶之境”,“台湾光复以还,不啻福建多一分省,今后经济交流影响至巨,应即组织团体前往慰问考察”。
实际上,福建和台湾其时均处于经济窘困之境地,是亲兄弟、也是穷兄弟。台湾光复初期,闽、台两省一起走过“穷兄弟相扶持”的时光,有很多感人的事例。例如,1946年福建粮荒。是年,福建春旱、水灾、台风、暴雨,早稻欠收80%,晚稻收割前青黄不接。从1945年至1946年夏,台湾、广东粮价高出福建一倍,福建粮食外流,加上福建奉命办理接济台、粤米谷100万石。福建省政府应付粮荒苦不堪言。这年7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参事周亚青有文报告:“此次来闽时奉陈长官面谕,以台湾新谷已收,粮情渐趋平稳,而闽粮仍有上涨趋势,闽南尤甚,为闽台共济起见,不应再将闽粮运台,拟将已集中海口之米谷,转运厦门、晋江等地,以市价略低出售”。
再如,1945年11月11日,福建气象局长石延汉调任台湾基隆市长(保留原职)。石延汉以“基隆重建须用木材甚多”,向福建省政府提“将台湾特产如食糖交换本省之木材”,由此开启闽台易货贸易。其后又有闽粮每月3000石换台煤每月3000吨,福州毛猪(健全毛猪,每只150斤计)每月556只换台煤1000吨等双赢的易货贸易。
又如,1947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节特设“福建馆”。台湾方面来电称:“闽台在逊清时原属一省,天然环境极为类似,兹值全国正在积极复兴之际,闽台二省有无相通,长短互补,实为当务之急。本年十月台湾光复二周年,各界决定热烈庆祝。因鉴于闽台二省关系最为密切,特设福建馆”。
又如,1948年10月,台湾举办台湾博览会,亦专设“福建馆”,台湾方面来电称“闽台一家,尤以此次(台湾)水灾后倡导尤力,故甚望闽省踊跃参加”。
据报道,福建近期出台多项惠台政策。在我的记忆里,福建曾是经济落后的省份。直至1985年,中共福建省委还提过“赶超三西”(江西、广西、山西)的口号。当年,福建的国民生产总值(当时的统计口径,后来才改为国内生产总值)位列“三西”之后。拜改革开放之赐,福建的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福建推出惠台措施,与台湾同胞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又是多么感人的兄弟相扶持的情景!
(2018年4月20日记于北京)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肖璞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弟子,“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曾参与改编单田芳红色经典评书系列《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并参与《单田芳自选集》十部系列评书的文字整理,文史功底深厚。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话说两岸》,收录了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50篇文章,用简短的篇幅、简洁的语言讲浅近的道理,描述和论述海峡两岸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
《话说两岸》所有文章都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小片段,形成了对两岸关系大历史的强有力佐证与补充。
京彩台湾推出《话说两岸》有声版,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同本职工作有机结合,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促进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感谢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