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数字化平台赋能房颤患者全病程管理——访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贺涛
2022-11-03 15:54  浏览:2541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房颤发病率逐年上升。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房颤使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5倍。因此,建立完整的房颤全病程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长期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那么,全病程管理模式如何施行?它又有哪些优势?近日,记者对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贺涛进行了专访。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贺涛

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亟待建立

由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主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提供专业指导的《房颤治疗认知及患者未满足需求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该报告显示,在参与调研的2000多名房颤患者中,“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是他们在选择治疗方式时最关注的内容,选择这一选项的患者数量高于选择“并发症控制”和“症状控制”的患者数量。仅一半的患者表示对目前的治疗方式很满意。同时,90%以上的患者通过医生了解疾病知识。

贺涛指出,房颤症状隐匿性较高,而公众又对房颤缺乏足够认识,这导致我国目前的房颤诊断率相比其他心血管疾病偏低。房颤具有易复发的特点,很多患者不坚持随访,致使预后不佳,疾病复发时甚至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此外,房颤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药物依从性、用药安全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在患者教育方面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全病程管理模式,加强房颤患者的健康教育,树立正确治疗观念应尽早在临床落实。

“全病程管理是一种贯彻疾病全程、以患者为中心的动态健康管理。房颤的隐匿性强、危害性大,依靠全病程流程的治疗,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科普宣传帮助患者提升对疾病的认识,从而教育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减少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贺涛说。

贺涛结合自己治疗的病例来阐释全病程管理的优势。“曾经有一名患者,由于自身对疾病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树立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他初诊时就是被动的,后续又没有及时地复诊,因此预后效果就不佳。而纳入了全病程管理的另一位患者,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就很好,他的预后也就比较好。因此,我认为全病程管理是理念上的一种创新,它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为重要。”

数字化患者管理平台造福患者

贺涛认为,数字化平台的广泛应用,能够帮助医生建立检查更完整、治疗更标准、随访更规范的管理模式,打造一个心血管疾病治疗和管理的生态圈,更有利于服务广大的患者。

贺涛所在的科室目前已经应用数字化平台来管理患者。“我们和患者的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建立有患者沟通群,也有专门的APP。如果患者年龄较大、认知能力较低,我们就和他的子女建立联系,把术后相关的注意事项给他们发过去,并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做一些简短的回复。”

谈到数字化平台对于医患沟通的作用,贺涛由衷地说:“数字化平台能够满足医患之间的沟通需求,解决患者大部分的基础问题,拉近医患的距离,提高诊疗的满意程度。就诊后对患者进行科学地指导,包括用药、复查、答疑等,使所有的患者随时与医生进行零距离沟通,这有利于患者长期的自我健康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刚刚过去的第33届长城心脏病学会上,在强生医疗科技的支持下,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了“心归律”患者全病程管理项目。该项目旨在推进房颤疾病宣教服务,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连接患者与医生,通过标准诊疗系统及专病管理工具,为房颤患者建立检查完整化、治疗标准化、随访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打造心血管疾病治疗和管理的生态圈。“希望我们的医生做到应收尽收、早诊早治,加强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在诊疗环节中不遗漏任何一位患者。”贺涛呼吁。

文:马佳

编辑:马佳

审核:罗刚


发布人:5315****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