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回望,继往开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7月15日下午,由南山区沙河街道党工委、南山区沙河街道办事处主编的《风雨归乡人——深圳沙河归国华侨纪实》一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在华侨城大厦举行。
发布会由南山区沙河街道党工委、南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主办,南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长鲍晓晨,南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小蓉,市委统战部、沙河街道党工委、沙河街道办事处、南山区文联、区委统战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华侨城集团、深业沙河集团相关负责人,部分归侨代表,市、区作家代表等人参加发布会。
不忘先行者 走好未来路
较好呈现了深圳归侨历史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该书的筹备工作得到了市委、区委统战部,市、区侨联等部门的支持。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联副主席刘昕表示,该书是对深圳归侨历史的较好呈现,对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开展侨务工作、发挥归侨作用有重要现实意义。
沙河华侨城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集聚最多归侨及侨眷的地域,与光明华侨农场以越南归侨为主不同,沙河华侨城招调了全省28个华侨农场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印度、泰国等20多个不同国家的归侨。五湖四海的归侨汇聚在沙河,让沙河充满浓郁的“侨乡”特色。
《风雨归乡人——深圳沙河归国华侨纪实》一书通过16篇文章,以16个归侨主人公的口吻,讲述了沙河归侨在位于深圳湾畔的沙河街道辖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发展优势,在沙河这片沃土扎根并留下浓墨重彩的爱国印迹。
沙河街道党工委负责人介绍,沙河街道是归侨故事的富矿,《风雨归乡人——深圳沙河归国华侨纪实》的正式出版旨在准确记录和讲好归侨故事的基础上,激励沙河党员干部、群众,以及广大青少年不忘先行者,走好未来路。
“在这一群体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之情,也可以看到广大归侨及侨眷浓浓的爱国情怀,他们为深圳的改革开放事业、为华侨城集团的建设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们深爱深圳这片土地,这是他们的根。”原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总裁、党委书记、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克雷在为该书写序时表示,华侨城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归侨及侨眷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9年,该书的系列采访稿件首次由南山区文联机关综合刊物《南山文艺》特辟专栏连续刊载9期,在读者群中收获较高评价。
从两张“安抵祖国”的船票讲起
精选16篇沙河故事串起半个多世纪归侨奋斗历程
11万多字的《风雨归乡人——深圳沙河归国华侨纪实》根据沙河归侨及侨眷的真实经历,生动讲述了16个精选故事,串联起沙河归侨及侨眷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
全书从两张“安抵祖国”的船票讲起,纵向时间线体现归侨回国之心迫切的同时,反映归侨及侨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投入改革浪潮化身时代弄潮儿的光荣历史。该书内含近百幅图片资料,并采用故事笔法辅助史料叙事,兼具历史性、文学性与可读性。表现手法生动鲜活,写作角度新颖,立意高,故事性强,是一部新时代大众化普及化优秀读物,也很适合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荐读物。
该书作者邹丹现任沙河街道办事处三级调研员,同时她也是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员、深圳市作协会员、南山区作协理事,描写印尼归侨刘国麟的作品《月是故乡明》还曾荣获广东省侨联主办、华夏杂志社承办的2020“华夏杯”“华侨华人与深圳特区”征文比赛二等奖。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走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岗位,且都在沙河有工作经历的约30个归侨家庭中,采访近百人,尤其是部分老归侨,采访一个故事至少需登门5、6次,甚至10次,利用下班时间写作至深夜是常事。”邹丹说。
全书利用其采访主人公获取的生动细节,竭力挖掘使用第一手最新故事、资料,“我与各采访对象从陌生到无话不谈,历经艰辛,归侨及侨眷知道各自故事被出版记录甚是激动”,邹丹如是告诉记者。她在该书后记中写道:“他们(归侨)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对自己的祖国、对派船只接他们回国的中国共产党无不充满了感恩之心,他们说,是祖国向他们敞开了温暖怀抱,是共产党让他们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昔日的荒山野岭 如今变成黄金宝地
共产党人认定要做的事一定能做成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沙河街道辖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归侨及侨眷留下奋斗印迹,与这片拥有优良红色传统的宝地密不可分,如何了解沙河归侨的精神气质?读者可在《华侨城里说归侨》、《与特区一起成长》、《月是故乡明》、《“共产党就是你今后的靠山》等故事中找到答案。
书中记录着1979年在沙河诞生的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光明华侨电子厂(即现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在短短3年时间里,如何与周边企业汽车修配厂、毛织厂、家具厂等10多个工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并令“沙河工业区”一时名声大噪;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何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华丽转身”,变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黄金宝地。不仅仅是工业,令华侨城人津津乐道的是,1989年11月22日开业的锦绣中华风景旅游区,仅开业3个月便创下累计接待100万人次游客的高纪录,华侨城工业年产值也不断腾飞并以惊人速度极速增长。“凡是中国共产党人认定要做的事,就一定能做成”,这是华侨城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话。
与蛇口工业区相比,华侨城最大的特色便是“侨”,它是引进侨资、开展侨务工作的窗口和基地,职工的录取也是择优选录全省二十多个华侨农场的归侨子女等等。曾任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刘国麟便是印尼归侨;光明华侨电子厂厂长傅谭喜是马来西亚归侨;光明华侨家具厂厂长张恩泉是砂捞越归侨……至2000年,华侨城归侨及侨眷人数高达2284人,26个下属企业成立了侨联,是当时深圳市最大的基层侨联组织。
沙河街道成功创建优秀“侨胞之家”
“党建带侨建”擦亮归侨文化“金字招牌”
该书不仅记录了沙河归侨《安抵祖国》后的澎湃激情,也记录了全家人拼命保留中国国籍抛下一切回国的《难忘的回忆》。归侨们的爱国情怀,令人感慨万千。沙河,成了归侨们在深圳这块热土上挥汗如雨、开拓创新的家园。沙河的过去辉煌澎湃、气势磅礴,沙河的当下依然令人振奋、彰显异彩。
今年1月,中国侨联对2020年度全国侨联系统200个优秀“侨胞之家”进行通报表彰,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中新街社区“侨胞之家”榜上有名,成为2020年度深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侨胞之家”。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沙河街道加大侨联工作政治引领,突出“党建带侨建”特色,选取居住归侨最多、开展“侨文化”工作基础较好的中新街社区重点打造“侨胞之家”阵地。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图书室、活动室、舞蹈室等,将它们打造成侨胞最爱光顾的活动点。为辖区侨胞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侨胞活动,使社区涌现出一大批有责任心、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的侨胞骨干。
沙河街道持续擦亮归侨文化特色品牌,印尼舞蹈队成立至今已有25年,《风雨归乡人——深圳沙河归国华侨纪实》中也对该舞蹈队从无到有做了细致描述。目前,这支舞蹈队一直活跃在深圳侨界,并积极参与沙河街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不仅在市、区频繁获奖,同时也备受市民喜爱,是沙河街道不可或缺的归侨文化“金字招牌”。
在保护中挖掘归侨文化是沙河街道《风雨归乡人——深圳沙河归国华侨纪实》一书的初心所在,沙河街道用此书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对沙河这段不懈奋斗历史的无限敬重,让走在新时代征程上的沙河人充满自信、大步向前。
(原标题《较好呈现了深圳归侨历史 南山区沙河街道发布新书<风雨归乡人>》)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慧琼 通讯员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