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一卷 周纪一
【原文】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译文】
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瑶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瑶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招来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瑶说:“人的生死灾祸都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又说:“这话可不妥。《夏书》中说:‘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没有表现时就提防。’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现在主公一次宴会就开罪了人家的主君和臣相,又不戒备,说:‘不敢兴风作浪。’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材料解析】
1、人只会听得进好听的话,听不进忠言逆耳之言。此外没有人会主动承认自己所作所为的错的,就算知道错误,为了逃避负罪感,也会为自己狡辩。智国当面指出智襄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别人会遭到报复,智襄子作为国君,肯定不会接受对方的教育。
2、人只会被影响不会被教育,尤其是那种位高权重的大领导。他们哪怕做错,说错了,也会为了面子与下属死争到底。田丰是袁绍手下的谋士,官渡之战前,他认为攻打曹操的良机已失,不宜出兵,因此极力劝诫。袁绍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兵败,愤怒和羞愧之下,处决了田丰以达到转移负罪感。
3、有三种情况,人容易招人记恨:一种是才华,一种利益,另外一种便是言语。智襄子完全不会遭到他人嫉贤妒能。当时他刚开始当政,还没有做出损害韩康子,魏桓子的举动。但是在宴会上,他当着众人的面,用言语去侮辱他人。让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去尊严,从人的本性来讲,一定会遭到对方的记恨和伺机报复。
4、情商低的人虽然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对的,也符合规则。但是说话做事的方式及时机不对,如果对方心胸一般,就容易招小人记恨。智国确实能从现象看透本质,知道人性之恶,但是他这种直接把智襄子当孙子来教育,哪怕他再有道理,做事再正确,遇到刚愎自用的领导,也是徒劳无功。
5、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智襄子这样操作,显然出于本性所为,同时也反应出他为人狂妄。因为真正高明的人,想要对付别人又不留把柄,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刀杀人或者出师有名。他这样公开调谑、侮辱别人,无异于打草惊蛇,让对方做好防备,等待时机再打你个措手不及。人能力再强,势力再大,总有打盹的时候,何况你对付别人是明处,别人对付你就是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