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鼻孔、抠肚脐、掏耳朵,
堪称人生三大乐(恶)趣味,
很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周而复始地“挖矿”成了一种强迫症。
稍有“风吹草动”,
那双不安分的小手
就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殊不知这种“魔性”的爱好
有时也会要人命……
1
沉迷挖鼻孔导致颅内感染险丧命
近日,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因挖鼻孔致颅内感染的15岁女孩花花(化名)。据了解,花花平时爱挖鼻孔,尤其天气干燥的时候,常常刚挖完没多久,鼻子里就又传来又痒又硌的信号,手就跟着了魔一样,不由自主地伸入鼻孔。有时候挖着挖着,还能挖出带血痂的鼻屎。
一天早上,花花睡醒后觉得鼻子又痛又痒,一摸才发现,鼻腔靠外的地方鼓起了一个大脓包。花花以为是个暗疮,把它挤爆了,还用自来水清理了一下,清理完毕就没再管它。不料,没多久,花花开始发热,体温达到了39℃。吃完退烧药后,花花的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次日清晨,她的一侧脸还肿了起来,眼睛也肿得睁不开。家人急忙将她送去急诊,经医生诊断,花花患上了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2
“非正常挖鼻孔”有什么危害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简单地讲,就是主要由于眶部、鼻窦、上面部化脓性感染或者是全身性感染引起的一种较危险疾病。了解它的发病机理,就必须了解以鼻子为中心的面部“危险三角区”。
“危险三角区”为什么危险
面部“危险三角区”是以人的鼻梁根部为顶点,至两侧嘴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形区域。这个区域血管丰富,且通过海绵窦与颅内相连。
同时,海绵窦还承担着头部血管和神经“交通枢纽”的作用,大脑中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的血液都汇聚到这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也从这里通过。
由于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特殊结构,面部静脉缺乏防止血液回流的“阀门”——瓣膜的保护,血液可以双向流动。当向下回流的血管不通畅或局部受到挤压时,血液可以向上逆流进入颅内。当面部发生炎症,尤其炎症在这三角区域内时,就可能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颅内感染。
正常的鼻腔清理一般不会产生危害,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蒋子栋表示,光是挖鼻孔导致颅内感染的概率不高。案例中花花鼻子里的“大脓包”不是普通的暗疮,而是由于频繁挖鼻孔,形成了鼻前庭疖肿,“挤”的动作更关键。主要是因为粗暴挤压导致脓液逆行入颅,才造成颅内感染。
除了挖鼻孔,诸如挤痘痘、抠疤、拔鼻毛等操作,都可能会破坏皮肤并导致感染。
有些人认为挖鼻孔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每当无聊、烦躁、空虚的时候就忍不住挖几下,如果养成这种习惯不加干预,就会变成一种心理疾病,叫做“强制性挖鼻综合征”,这已经不受意识层面的控制,而是在潜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行为了,这样会大大增加感染风险。
3
感觉鼻子里“有东西”
怎么正确处理
既然不建议用手指挖鼻孔,那么当鼻子里感到“有东西”时应该怎么处理呢?
一般情况
一般鼻腔内有内容物,可以用柔软的湿纸巾或纸巾轻轻擦拭。如内容物较为干燥,建议使用温水清洗。
具体方法:用手把温水捧到鼻孔前,扑洗鼻腔前庭,但不要吸进去,再把多余水分擦干,重复3-4次即可完成清洁。
针对顽固型内容物
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者冲鼻器进行清洗,等其软化后,再轻轻擤出来,或使用干净的棉签进行清洁。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鼻腔内容物比较坚硬或有鼻炎等症状的人群。
如果鼻腔内有血痂,也可用此方法软化血痂,促进血痂排出。不要因为发痒或者不适,就不断地挖鼻孔,这可能会导致患处愈合不完全,出现新的血痂,最终恶性循环,引发炎症。
皮脂腺囊肿、疖肿等
由于面部皮脂腺丰富,因此会经常出现皮脂腺囊肿、疖肿等病变,正确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如皮脂腺囊肿不能自行吸收,需要手术切除。手术是在无菌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不必担心会因此发生颅内感染。
如果是疖肿等感染性病变,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使用抗生素,等待其自然消退吸收,必要时切开引流。注意一定不能挤压,以防止血液逆流造成感染。
秋、冬季由于气温降低、空气干燥,人体内水分蒸发快,极易出现鼻腔不适症状。
需注意增加室内空气湿度、注重科学调整饮食,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多喝生津润燥的茶饮,例如菊花茶、金银花茶等,这样有助于防止鼻腔干燥、流鼻血。
值得注意的是,倘若鼻腔干燥、不适症状持续出现一周以上,通过家庭防治不能有效缓解,甚至出现炎症、疱疹、鼻腔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请专业医生诊断和治疗。
编辑:李志鸣
校对:耿静
审核:叶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