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
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
1955年的十月
钱学森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
美国人说他抵5个师
宁可枪毙也不让回国
软禁5年
他用香烟纸发出求助信
直到周恩来总理过问才得以脱身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说: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百般阻挠
也无法阻挡他回国的脚步
“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火箭之王”
……
他的身上有无数璀璨的标签
但提起他
许多人最难忘的
却是那一段冲破重重险阻的回国之路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
十年后,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
留学期间的钱学森
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消息传来
远在美国的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那就是——
祖国需要我,我要回家!
为了回国
他先后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
然而联邦调查局
却以涉及美国机密文件为由
扣押了他的行李
后来的调查显示
那些被没收查扣的文件
不过是私人书籍、笔记和数学对数表
39岁,钱学森
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非法拘留
被保释出狱后
钱学森开始 长达5年的软禁生涯
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甚至说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
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1950年
钱学森蒋英夫妇决定回到新中国
同年8月
爱人蒋英目睹钱学森
被美国政府的车带走
蒋英回忆
探照灯24小时对准他
不让他休息
在被关押的15天内
钱学森暴瘦15公斤
她将钱学森接回家中后
发现他一言不发,已经失声了
科学无国界
但科学家有祖国
面对质询
钱学森依然掷地有声地回答:
“我必将效忠中国人民!”
后来,钱学森用香烟纸
辗转向祖国发出求助信
在祖国的交涉下,他才得以脱身
踏上归国之路
“我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着的祖国
今后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
那一天
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标题是:
火箭科学家今日返回中国
外国人能搞的
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955年刚刚回国的钱学森
安顿好不久就赶往东北考察
陈赓大将问他:
“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当时的钱学森正憋着一肚子气
斩钉截铁地回答:
“怎么不行?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钱学森在发射现场指导
1956年10月
钱学森回国一周年
他受命组建了
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钱学森带领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1960年
中国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
“东风1号”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
1966年10月
钱学森作为总技术负责人
亲眼见证了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
从此,中国的核导弹
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钱学森的毅然回国
让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
至少向前推进20年!
1970年4月
钱学森牵头组织实施了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
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
一座重要里程碑
在赞誉面前,他说
“成绩归于党,归于集体”
他还曾表示
“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
就是最高奖赏!”
“我这一辈子有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
1991年
钱学森获得了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
“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面对巨大的荣誉
钱学森获奖感言的第一句
就让大家吃了一惊
他说:
“今天,我不是很激动”
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钱学森接着说:
“我这一辈子有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
“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我第一次激动是
1955年向恩师冯·卡门辞行时
他很感慨地对我说:
‘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听到他这样说,我激动极了
能在学术上
超过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大权威’
证明我们中国人
一点不比外国人笨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激动”
“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
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
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
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
这是钱学森
于1958年9月
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的字句
寥寥数句,却字字铿锵
1959年1月5日
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
钱学森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同年11月12日转正
钱学森十分珍视党员的荣誉
30年后,他回忆道:
“在建国10周年的时候
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这个时候我心情非常激动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
他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钱学森说
他的第三次激动是
看到中央组织部把他和
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一起
列为解放40年来
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
共产党员优秀代表
他的激动 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誉
而是因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他曾说:
“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
就是最高奖赏!”
关爱后辈成长
晚年依然牵挂航天事业
除了做出杰出贡献
钱老也十分关心后辈成长
他的精神更是鼓舞着许多年轻人
去攀登科学的更高峰
钱永刚回忆父亲钱学森
曾将获得的中国科学院奖金
捐给了刚刚兴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支持家境困难的同学
中国科技大学给钱学森的感谢信
而当初受到资助的同学
很多人后来都成了我们国家
最前沿领域的科学家
晚年的钱学森
依然牵挂中国航天事业
在他心中,把中国人送上太空
也是自己三十年砥砺奋进的所愿所盼
2003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杨利伟成为第一位造访太空的中国人
回到北京后
他专程到钱学森家中报到
从此直到2009年10月31日
钱学森逝世
每位从太空凯旋的中国航天员
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
向这位中国航天奠基人报告好消息!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钱学森曾说:
“我的事业在中国
我的归宿在中国”
“我要尽最大力量
来建设自己的国家
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
有尊严的生活”
他是这么说的
更是这么做的
他的价值远不止五个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
将钱学森23年前的一封回信
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这封信中
当时已87岁高龄的钱学森
预见了中国力“量”
“您近日来信及所附材料都收到
我很同意您说的
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
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
钱学森在信中写道
果真如钱学森所言——
21世纪以来
中国量子研究取得多项重大原创成果:
多次刷新量子纠缠数量的世界纪录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量子显微镜、量子计算原型机……
“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144模式干涉仪(部分)实验照片
其实
钱学森的预见远不止如此
此前一则 “钱学森30年前
曾给虚拟现实技术取名‘灵境’” 的新闻
登上了热搜
引起了热烈讨论
这字里行间
都是钱学森拳拳科教报国之心
而这颗心已化为一种精神
在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中传承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ID:thepapernews)、“中国航天报”(ID:wht_htb)、“人民日报”(ID:rmrbwx)、“人民网”(ID:people_rmw)“新华网”(ID:newsxinhua),微博@央广军事、@四分三十三秒、@CCTV国家记忆、@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钱学森传》
一
中国青年出版社
叶永烈/著
【内容简介】
本书开篇提问钱学森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由问而起,作者娓娓道出钱学森早年的故事、留学的故事、归来的故事、“两弹一星”的故事、最后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辉煌而传奇的科学大家——共和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著作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与蒋介石》;《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记录;《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此外,还有《他影响了中国——陈云》、《改革开放大功臣——万里》《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钱学森》《历史的注脚》《历史的侧影》以及长篇自传《华丽转身》《出没风波里》。
作者也致力于“行走文学”的创作,著有“叶永烈看世界”21册,包括《美国!美国!》《我在美国的生活》《三探俄罗斯》《漫步欧洲》《米字旗下的国度》《樱花下的日本》《大陆脚游台湾》《叩开台湾名人之门》等。
点击图片
即刻拥有——
▽ 更多推荐阅读
▼
历史 | 人文 | 美学 | 科普 | 励志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