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
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看长篇小说,书上的字有一多半不认识,但是说不明白为什么就是喜欢看,看的书不是任何人给推荐的,或者不是直接推荐的,是我父亲看过的书,放在家里的窗台上,我不知什么原因拿起来翻开,居然看懂了,看出来有意思了,看进去了。
现在回想一下,我看的第一本课外书如果看不明白,看不进去,存在没有以后喜欢看书的可能性。
我看的第一本课外书是《红旗飘飘》,《红旗飘飘》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传记组于1957年5月开始不定期公开出版发行的丛刊,包括回忆录、传记、小说、诗歌和日记等不同体裁;内容包括描写革命领袖、记录革命先烈、回忆著名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描写无名英雄和革命斗争生活等。我看的那期(忘记是第几期了)的第一篇故事就是描写一个11岁小红军战士英勇牺牲的故事,仅仅比当时的我大了3岁而已,一下子就把我看哭了,我趴在自家的炕上,使劲儿用衣袖擦着眼泪。接着就把这一期大概有一百多页的好几个故事都看完了,期间又哭过好几次。从此,喜欢上了看书。
我父亲是屯子里为数不多喜欢看书的农民,是唯一没有农活的时候就看书的农民,因此,我家里不缺书,农村管很厚的课外书统统叫做“大书”,我家里不断有新的大书,我父亲看完我就接着看,所以,我的这些书都是我父亲是间接给我推荐的。
小学毕业的时候(五年级),我一本一本地算过了,正好看了100本大书。现在还能清楚记得的有《万山红遍》《复活》《红岩》《七侠五义》《金光大道》《烈火金刚》《神秘岛》《海底两万里》《绿野仙踪》等,很杂,没有也无法分类。
第二阶段
上初一主动向同学、老师借大书看,再就没有统计过
初一那年,主要是寒暑假,大概可以看10本吧,没有小学时候看得多,主要是老师不支持,我母亲也反对,我父亲只是说,只要不耽误学习就行,你自己掌握。
初二,学校各个班级办起图书角,学校没有书,要求每个同学至少提供一本课外书,有小说、小人书、杂志等,居然还有几本线装书,有的同学家长是老师或者乡里的干部,拿来的不止一本了,最后我们班就图书角有了一百多本书,很多喜欢看书的同学很开心,我是更如获至宝,把以前没看过的好书几乎看完了,着也算是没有推荐的选择吧。
初三开始,冲刺中考,自然看书的时间就少了,只看了5、6本吧,最重要的一本居然是《大寨的故事》,本来这本书没有什么看头,但是有两个原因,导致我把这本书看了无数遍,几乎是倒背如流,一是老师明确要求不能看课外书了,自己不能看,更怕影响别人,看到课外书立马没收,但是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那个时候谁都知道“农业学大寨”,老师看了之后也不觉得这本书多好,甚至都怀疑这本书竟然还有人看,也没有说什么。二是这本书是我的一个亲戚家从城里的书店还是什么单位拉回来的,三麻袋,用来糊家里的屋顶棚,或者用来当手纸,看我能看进去,给我拿一大书包,哈哈,我就拿到学校宿舍,给同学们当手纸,也当演算纸,每天都随时看好几页,将近一年,真的几乎倒背如流,这种情况也不算是选择和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