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亩产突破1600公斤;
耐盐碱水稻率先实现近海种植;
低镉水稻品种丰产效果大面积显现……
今天(9月7日)是
袁隆平院士诞辰93周年的日子
两年多时间
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继承他的遗志
接续奋斗
交出一份份可喜的成绩单
如今,又到收获的季节
我们又想起了他
1
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
因粮食短缺开始水稻育种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袁隆平生于动乱年代,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深深感到,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
1949年,袁隆平考取重庆相辉学院,选择农学作为第一志愿。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市安江农校教书。1956年,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
袁隆平自小亲历过饥饿,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1963年,他发现水稻中杂交组合的优势现象,认定利用这一优势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强烈念头。
在地处偏远湘西,袁隆平和学生们开始了最初的探索。
两次自费前往北京拜访著名育种学家鲍文奎先生后,1965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法”,并首次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之谜。其后,他成立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
1968年开始,袁隆平不辞辛劳地在湖南、云南、海南、广东等地辗转研究。1970年,他的学生在海南南红农场沼泽中发现1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将它命名为“野败”。杂交水稻研究从此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到1972年,全国十多个省区市的科研人员齐聚海南,袁隆平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形成了一场以“野败”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全国攻关大会战。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成功。2014年,超级杂交稻成功突破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大关。
2
他曾勉励青年学子:
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在参加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时,袁隆平曾发表题为《做躬行实践 厚积薄发的新时代青年》的讲话:
同学们,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我讲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也寄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经常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谈不上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
首先,知识就是力量,是创新的基础,同学们不但要打好基础,还要开阔视野,掌握最新发展动态。
第二点,汗水指的是要能吃苦,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
第三,要有灵感,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识、经验、思索和追求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同学们要做“有心人”,随时注意捕捉思想的火花。
第四是机遇,偶然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可能是灵感和机遇,你们要学会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我认为坚持做到这几点,才能突破障碍实现梦想。
同学们,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未来赋予了你们强农兴农的责任,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3
年过九旬的他
坚持亲自为水稻科研工作者颁奖
鼓励他们继续前行……
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体系科学家赵炳然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袁老师很“倔”,90岁高龄时,他还在亲自写论文,研究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只要听说试验田哪里可能要达标,他都要去现场。“我们都叫他袁老师,他不服老,也不喜欢被称呼袁老。”
每每看到袁老师下田的身影,赵炳然和身边的人总是很感动。“他常常会说,‘我拼了老命也会实现的’。”
△2017年,袁隆平在山东考察海水稻长势。
虽然工作繁忙,但袁隆平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性格。在赵炳然印象中,哪里有袁老师的身影,哪里就有欢声笑语。“单位文娱活动丰富,袁老师会召集同事下象棋,偶尔还会拉小提琴。在海南时,业余时间老师还会邀请我们去游泳。”
2020年11月,第十一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公布,袁隆平为获奖者颁奖。作为获奖者之一,赵炳然既高兴又有些难过,他知道当时袁老师的身体状况已不如往昔,但袁隆平仍坚持亲自颁奖,希望鼓励水稻科研工作者继续前行。
△袁隆平为赵炳然颁奖。
2020年12月20日,团队在海南基地开水稻高产攻关会,赵炳然回忆说,那时袁老师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平时能走的时候他都拒绝搀扶。“那天会议室条件有限,是我们把他抬进去的。以前开会他总是直奔主题,三言两语就结束了,那天他一一讲述每个细节,部署每个示范点,我们参会的人都深受触动。”
作为老师,袁隆平对待学生和后辈的态度也让赵炳然受益匪浅。在他眼中,袁老师非常谦虚、看重创新,对待年轻人都是鼓励的态度。“我还记得来到单位后,他说‘这个年轻人创新能力很强,人也踏实’,愿意主动收我做学生。”
△赵炳然带着学生韶也向袁隆平请教
如今,带领团队和学生的赵炳然也在延续袁老师的理念。当高档优质香型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韶香100”培育成功时,赵炳然为鼓励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生韶也,特意用他的名字中的“韶”来命名。“我们需要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杂交水稻科研工作。”
每当遇到选择和困难,赵炳然总会忍不住想,如果袁老师在,他会怎么做。
如今,袁隆平已离开两年多,赵炳然最想跟老师说的还是报喜,“按照他的交代,继续攀登高峰,不断创新,为推动杂交水稻和产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作更多贡献。”
今天是
袁爷爷诞辰93周年
让我们再次
缅怀致敬!
本文来源|综合自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网等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王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