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杨希:现实主义底色下的沪上传奇——禹风的《淞沪旧事》
2024-08-06 19:04  浏览:167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文/杨 希

发表于《广州文艺》二〇二二年第二期的中篇小说《淞沪旧事》,是禹风的长篇小说《大裁缝》中的一个片段,故事时间被设置在淞沪会战之后。这是“一鲸落,万物生”的一段时间,有春风吹又生的繁华与富贵,也有战争噩梦后的喟叹与忧愤。这是一座城市在历史激荡中的片刻安稳,个体的命运亦随之铺展生发。

动荡中的命运图景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滩是令冒险家向往的乐园,也是当时中国最具现代色彩的都市,工商业的种种传奇在这里诞生。服装是《淞沪旧事》的主题意象,这篇小说的结构,也与制衣工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宏观的历史事件仿如布料,是故事的背景、土壤和根基;家族史、个体命运,则是针线、纽扣与饰品。通过精密的裁制与缝合、交错与重叠,成就了一份独特的城市记忆。

《淞沪旧事》首先讲述沪上弄潮儿——乔家的家族发展史与个体的命运抉择。奉化乔家西服企业发展到第三代,已经在上海声名远扬。乔新吾和乔百祥兄弟俩血脉同源,在面对动荡不安又错综复杂的历史现实时,因各自的追求走向了迥然不同的道路,又因同样的家国情怀,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大时代中的匹夫之责。乔家各人的境遇变化,成为小说叙事的基本动力。乔百祥的实体洋装店不断扩张经营,谋求行业升级的过程是近现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缩影,乔新吾的革命抉择则紧密联系起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他与乔百祥同样敏锐,但他更关注的并非一座城市、一种行业和一个家族的命运。乔新吾的视野和格局,加上青春热血,注定要做出非同凡响的革命事业。与被动应对历史浪潮的其他人不同,乔新吾身上有更多革命党人的特质。他主动投身其中,很早就关注着共产党的发展,虽然有了家庭,但时刻做好了为革命事业牺牲自我的准备。这种英雄主义,也是小说传奇性的体现。在《淞沪旧事》中,家族企业的传奇史和市井生活巧妙融合,商海酣战与饮食男女彼此辉映。在奔涌的时代洪流中,它呈现个体命运的跌宕浮沉,使苍白的历史有了细节与温度。

《淞沪旧事》的第二层叙事,是城市的现代化历程。小说开场,一九三二年,淞沪会战的炮声刚刚平息,上海的繁荣从废墟里萌发而出:“闸北炸烂的里弄重建了簇新民居,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都仿佛受鲜血营养,上演每次战争后投资发大财的老套路,迎来金银河流和更多华楼丽厦的设计师建筑商。”城市,提供了能接纳各方有志之士、富豪商贾的土壤。也得益于此,乔家才可以精准地感知到涌动而来的复兴浪潮,抓住商业发展的时机。小说所选取的服饰制造业,兼具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羞辱与荣耀,身份与混同,时运与停滞,贸易与争战,兴旺与死亡……乔百祥觉得:这一切对立景象之间,无非只差一套精工裁剪、能陪着人抛头露面的好西服。”服装不仅是蔽体之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审美观念与现代文明的表征。服装的风格进化,与城市在审美与文明方面的衍变,是一致的。

乔家与浙地大户、上海滩银行家的女儿姚远纶的婚礼,是极具代表性的沪上名门的结合。乔百祥与姚远纶的结合,与其说是出于深厚的感情,不如说是建立在各自的商业期许和规划上的一次联姻。在他们的计划下,如日中天的恒必祥洋服店有了银行家资金的加持,将可以实现从传统裁缝业到现代服装工业规模化的彻底转变,在复又夜夜笙歌的大上海书写辉煌的商业奇迹,用极致的布料和最精湛的手艺来诠释城市的时尚潮流。资本积累和发展的自觉,正是中国城市探索现代化历程的模式,商业帝国的塑造过程深刻影响着都市人的思想和认知,从而加速城市向现代化转型。认知的变化和个人的成长,在原本养尊处优的姚远纶身上最有代表性。她原本只关注自家生意发展,后来逐渐对自己的身份、所应肩负的责任有了清醒的认知。“她直接去了法租界新吾家,约繁玲一起到收容难民的大世界去看有什么可以帮忙。”女性从弄堂里的闺房走进复杂多变的商业社会,再主动参与到更宏阔的历史事件中,是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下个体成长的例证。

《淞沪旧事》的最后一层叙事,是由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准确的线性时空构成的。这是无处不在的一条现实主义情节线。创作者试图再现二十世纪上半叶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上海,有意识地通过勾画现实场景和历史细节,真实记录和讲述时代浪潮中一个洋服家族的传奇历程。

沪上风情的精心演绎

没有什么比服饰更能突出一座城市的风情了。服饰风格的差异,能微妙地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特质。《淞沪旧事》中,乔家对服饰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上海民俗和都市风格的理解。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社会剧烈震荡之中,传统服饰与新派服饰并存。因上海的独特经济地位,服饰风格脱颖而出,呈现中西合璧、求新求变的鲜明个性。在《淞沪旧事》的开篇,姚远纶看到孔繁玲身上较为传统保守的北方旗袍,立刻想要给她定制一套“流行大开叉,开叉高到大腿根,走路只见一条条白腿”的上海旗袍。这是独属于大都市女性的大胆与自信,是作为当时中国时尚引领者的骄傲。此外,不同款式的服饰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对应着外国大班、买办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工人市民等各阶层人物,让特定历史时期的人间百态具象化、生动化,是炮火硝烟中一抹永恒的亮色。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上海有如此丰富生动的、令人惊叹的服饰文化。

城市的人文特色也体现为生活方式的集合。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营造出馥郁的都市气息。在相对宏大的叙事之下,《淞沪旧事》写出了上海最为人称道和向往的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建构出独特的城市面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上海,风情是开不完的派对、灯红酒绿的舞厅、大明星的电影、定制的发型和服饰……是一种渗透进生活方方面面的精致,并逐渐演变成上海人生活的一种常态。上海名媛姚远纶成为生动的沪上风情演绎者。做旗袍,品咖啡,看电影……都是姚远纶习以为常的生活内容。

上海的风情之所以能流传不息,源于它绝不是一种表象。在《淞沪旧事》中,禹风试图挖掘出沪上风情更核心的精神本质,所以花了不少的笔墨来描写姚远纶的性格,从她与孔繁玲截然不同的选择与观念来突出这份独特的魅力。《淞沪旧事》常从孔繁玲的视角来凸显这种差异。姚远纶盛大的婚礼令孔繁玲担心不已,此时,年纪轻轻的姚远纶展现了一个大都市名媛的气场。她梳着头发笑说:“我倒觉得万一这么热闹也是好事,反正,我希望我的婚礼越热闹越好,叫大家牢牢地记住;将来我一出面,大家就晓得我来了。”同样是名门小姐,孔繁玲深受北方传统教化,性格谨慎,温和顺从。与之相比,姚远纶则浸润于上海开放的营商环境,独立自主,活泼大气,不惮于展露自己的欲望与目标,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劲头”。在对待情感上,姚远纶更有超越同时代女性的自主,她“不会像繁玲的态度总依照着新吾,她显得很有主见,不怎么考虑百祥”。繁玲曾感叹,姚远纶娇小玲珑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强大的心脏。——上海人的骄傲与强韧。哪怕像女性居于弄堂深处,依然心系世界,包容进取,不管做什么皆要做出声响,做出影响。城市的历史、文明和繁荣塑造了大众心理,而在这种养分充足的土壤中成长的上海市民,又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回馈、反哺这座城市。这或许就是一种能穿透时空,不断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一种令人为之赞叹的城市性格与魅力。

除此之外,《淞沪旧事》密集地描绘了诸多极具辨识度的城市地标,在人物对话上保留了上海方言魅力。它将沪语和普通话融合,既能满足叙事的流畅,又能通过独具特色的话语风格写出地域特色,增强了读者理解和揣摩上海风情的空间。


杨 希: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写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散见于《粤海风》《红岩》《全国新书目》等刊。现居广州。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发布人:e583****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