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时期,健康扶贫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稳定住、巩固好脱贫地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健康帮扶,就是要在健康扶贫的基础上,继续补短板、强弱项,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健康保障的一系列政策组合的统称。健康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关键举措。高质量推进健康帮扶、优化健康帮扶机制,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帮扶重要论述为遵循,以国家相关决策部署为依据,有力有效推进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帮扶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帮扶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卫生健康领域的生动实践,为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健康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领会其精神,关键在于转化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的具体行动,筑牢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石。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健康帮扶工作,对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脱贫攻坚时期,这项工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健康扶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体现了党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
精准施策与长效机制是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首先是,针对贫困地区、脱贫人口和易返贫人群的健康需求,实施分类帮扶,重点解决大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问题,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其次是,推动健康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是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将健康帮扶融入健康中国战略,注重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医疗保障相结合,推动从“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多方协同与资源下沉是实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是强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三级医院帮扶县级医院等机制。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扶贫、健康帮扶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实践要求。一是巩固健康扶贫成果。要动态监测脱贫人口健康状况,对大病、慢病患者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要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保障,防止规模性因病返贫。二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要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要通过定向培养、职称倾斜等措施,稳定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三是深化医改与政策协同。要推动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要完善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重点向困难群体倾斜。四是实施健康教育与预防为主方针。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知识,提升群众健康素养。要加强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如艾滋病、尘肺病等)。
二
准确理解、精准把握健康帮扶的决策部署和政策安排
从“健康扶贫”到“健康帮扶”的转变,体现了我国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卫生健康工作重心从“攻坚脱贫”向“巩固拓展成果、长效保障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升级。
为此,2021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乡村振兴局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健康帮扶也就是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思路、目标和措施,并对组织实施提出了要求。
健康帮扶总的要求是: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进一步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水平,为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居民健康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健康帮扶的重点任务主要是推进3个方面工作。一是在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方面,保持政策总体稳定,调整优化支持政策。优化疾病分类救治措施、健全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覆盖。二是在提升脱贫地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方面,加强和优化政策供给。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推进措施、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三是在健全完善脱贫地区健康危险因素长效控制机制方面,加快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坚持预防为主,有针对性地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在农村地区落实落地,逐步健全完善健康危险因素长效防控机制。实施重点人群健康改善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建立长效管理维护机制。
《关于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卫生健康委作为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牵头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要求各地将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纳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部署推进。要求现有支持脱贫地区的各类投入政策、资金和项目在过渡期内保持总体稳定,并向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社会力量等帮扶措施进一步向卫生健康领域倾斜。明确提出,开展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解读和培训,宣传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工作进展成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
促进健康帮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把握好从“健康扶贫”到“健康帮扶”转变的特点和实质。健康扶贫(2015—2020年)的目标是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突出问题,攻克因病致贫、返贫难题。其主要措施是通过“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等,实现脱贫攻坚硬指标。而健康帮扶(2021年至今)是确保人民健康的新阶段,也就是脱贫攻坚战胜利后,转向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需建立长效机制。健康扶贫的定位从“保基本、兜底线”,转向健康帮扶的“提质量、防风险、促健康”,服务对象从贫困人口扩展至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群体和全体农村居民。转变的深层内涵实质上体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从“输血”到“造血”转变:从扶贫阶段以财政兜底、资源输入为主(如免费治疗、对口支援)转向帮扶阶段更注重提升基层医疗自我发展能力(如人才培养、县域医共体建设)。第二,从“治病”到“防病”转变: 健康扶贫侧重疾病救治,健康帮扶强调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素养提升,体现“大健康”理念。第三,从“特惠”到“普惠”转变:扶贫政策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政策覆盖更广(如农村低收入人口、特殊困难群体),并逐步与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衔接。
把握好健康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推进过程中面临多重问题和挑战。一是医疗保障政策可持续性问题。比如财政压力大,部分地区曾实行“超能力”兜底政策(如住院费用100%报销),导致医保基金面临“穿底”风险。又如政策过渡难题,健康扶贫阶段的高报销比例在帮扶阶段需逐步调整,但部分脱贫人口对政策退坡存在依赖心理,易引发矛盾。再如资助参保退坡机制,如2024年部分地区对脱贫户的医保资助逐年递减,2025年将完全退出,可能影响低收入群体的参保意愿。二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如人才短缺,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部分地区村医平均年龄达50岁以上。又如设施薄弱,偏远地区卫生室设备简陋,远程医疗、智能监测等技术应用尚未普及,影响慢病管理效果。再如服务碎片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重签约、轻服务”现象,个性化健康管理未有效落实。三是因病返贫风险动态监测与精准帮扶难题。比如数据共享不畅,医保、民政、乡村振兴部门的数据未完全打通,导致风险人群识别滞后。又如帮扶措施单一,对大病、慢性病患者的帮扶仍以医疗费用报销为主,缺乏康复、就业等综合支持。还有边缘群体覆盖不足,部分非建档立卡但收入略高于贫困线的群体,因不符合帮扶标准而面临较高医疗负担。四是健康素养与预防意识薄弱。比如慢性病防控难,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率低,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又如“重治疗轻预防”,基层医疗机构仍以疾病治疗为主,健康教育和早期干预不足。五是政策执行与监管漏洞。主要是:小病大治与骗保现象,部分贫困户“赖床不走”,甚至民营医院诱导住院套取医保资金;过度医疗界定难,缺乏统一的大病诊疗标准,基层医院难以判断合理治疗范围;区域差异大,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匮乏,政策落实难度高于东部。六是长效机制尚未健全。比如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慈善组织、商业保险等在健康帮扶中的作用未充分激活,又如医防融合不深,健康帮扶与公共卫生服务(如传染病防控、老年照护)衔接不够紧密等。
把握好健康帮扶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一,实现制度化衔接。推动健康帮扶政策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深度融合。第二,聚焦能力跃升。通过“千县工程”提升县级医院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健康差距。第三,健康融入发展全局。在乡村振兴中统筹环境改善、营养干预、心理健康等综合健康促进措施。第四,从健康扶贫到健康帮扶,这一转变的本质是从解决医疗可及性的“生存型保障”转向追求健康公平的“发展型保障”,既体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反映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深层转型。理解这一转变,需要把握“变”与“不变”:变的是工作策略和覆盖范围,不变的是“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核心理念。第五,健康帮扶的挑战本质是从短期救助向长效治理的转型难题。未来需重点优化:政策可持续性方面,就是要平衡保障水平与财政承受能力,建立梯度化帮扶机制。在能力提升方面,就是要通过“县管乡用”、智慧医疗等手段强化基层服务。在多部门协同方面,要完善因病返贫动态监测,整合医疗、医保、社会救助资源。在健康促进方面,要加强慢病管理、健康宣教,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作者系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