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队长,我专升本考试都通过了。”前不久,服刑人员陆元(化名)激动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我。看着陆元兴奋的神情,我的思绪不觉回到了五年前他刚到青浦监狱服刑的时候。那时的陆元眼睛里没有光,只觉得自己冤枉,将一切归结于“命不好”,还认为自己会给他人带去噩运,因而想要了结这笑话一般的人生……
“工作1个月被判8年”
那是2018年的夏天,天气比往常炎热,我正在食堂吃饭,新收监区的一位民警告诉我,有一名新来的服刑人员情绪不太稳定,扬言“不想活了”。
了解这反常的情况后,我仔细地查阅了这名服刑人员的档案,资料显示:陆元,40岁,大专学历,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心理测试显示,陆元存在偏执性人格和抑郁情绪。
单从资料上看,陆元的情况并不特殊。对新收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是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的一项日常性工作。最近几年,因诈骗获刑的服刑人员越来越多,刑期5—10年的也很普遍。刚入监时,他们难免会有心理落差,存在抑郁情绪也属正常。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陆元看不到生的希望呢?
带着疑问,我找到了陆元。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监房里背诵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看起来很用功,却有些吃力。
“报、报告队长,服刑人员陆元,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陆元的报告词有些断断续续,因为紧张让他的口吃更为明显。
谈话一开始,陆元就表达了对判决的不满,“我到这家公司工作不过就一个月,最后被判了8年,你说这是不是一个笑话?”
显然,对于法院的判决,陆元有很多不能理解和难以接受的地方。“我是不认罪的。我最讨厌别人叫我罪犯。虽然我关在这里,但我没有做坏事,我不是一个罪犯。监狱的要求,我会去做,但如果让我在公开的场合认罪,那我做不到。”
从陆元的表达中,我感受到了他强烈的不满。在监狱里,总会存在一些不认罪的服刑人员,他们对判决有质疑,有的不停地上诉,有的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冲突。一方面心里不服,另一方面又不能改变判决的现状。
服刑人员认罪悔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犯罪对社会的危害。鉴于陆元的抵触情绪,我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将话题转向他目前的服刑生活。
“我的人生就像一个笑话”
谈到在监狱的生活,陆元觉得很难适应,“我觉得自己没有犯罪,不是一个坏人,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很难过。我说话或者不说话,他们都有意见,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通过陆元的讲述,看得出来他很在意周围人的评价。我告诉他,通过其他人的评价,才知道自己有什么缺点和不足。一个人如果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就不会有进步。
对我的话,陆元给予了回应,他认为自己是在不停努力,不断进步的,他想证明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可是现实却总是不如人意。“比如背诵服刑人员行为规范,总是背了忘,忘了再背。有人质疑我的学历,问我怎么连这都记不住呢?但没办法,我就是记不住,只好反复背。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命不好……”
陆元何以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原来,陆元高中期间,学习成绩一般。高考时,他考上了当地的一所大专院校,被市场营销专业录取。陆元从小有口吃的毛病,居然上了营销专业,他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他问招生办老师,“像我这样也能做营销吗?”老师告诉他,只要肯努力,总是有机会的。
带着疑惑,陆元读完了三年大学。转眼到了毕业找工作的时间,企业招聘人员一听他讲话,总是说让他等通知,这一等就没有了下文。虽然是大学生,但找工作却十分坎坷。好在那时的陆元相信,只要肯努力,机会总归是有的。于是,陆元先从饭店服务员做起,送过外卖,做过快递小哥。
慢慢地,陆元发现自己有管理才能,逐步走上管理岗位。不久,一个朋友成立了投资理财公司,让陆元过去帮忙。根据陆元的说法,他在这家公司干了一个月,因为工作情况和老板承诺的不一样就离开了。陆元起初称自己不知晓公司的诈骗行为,但后来他向我坦陈,自己知道公司业务不对劲,只是不能理解自己为何被判那么重。
在看守所里,陆元回顾了自己过往的经历,一路走来,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笑话。“你说,我一个口吃的人,居然读市场营销专业,这不是个笑话吗?这一切,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我怀疑,他们就是想赚我的学费。”
开展治疗为心灵“包扎伤口”
由于对判决无法理解和接受,在接到判决书时,陆元曾试图轻生,幸亏被及时发现制止了。到了监狱之后,陆元的内心依然无法接受成为罪犯的现实,他还觉得自己简直是“煞星”,认为自己的存在对于周围人来说是一个威胁。陆元一一细数,他工作过的公司,有很多都倒闭了;他认识的一个朋友,父母得了癌症;他的女朋友,因为他被耽误了这么多年,也是倒了霉……
“如果不是因为我,他们就不会有这么多问题。现在谁要是对我好,就会让我觉得很内疚,生怕给人家再增添什么祸事。”
此时,陆元仿佛戴了一副“墨镜”,看到一切都是黑色的。
“也许,安静地离开,对于这个社会是好事。”陆元表露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也考虑到了父母,但悲观情绪中的他已经为自己找好了理由,“他们可能会伤心,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了。我还有一个哥哥,他已经结婚,也有小孩了。他可以为父母养老,我对于父母来说,也是多余的。”
显然,陆元目前处于严重的抑郁状态中,需要接受心理干预。对此,我向监区提示,要对陆元进行密切关注,防范他可能采取危险行为。
对于陆元来说,他目前处在危机状态,单靠心理咨询和日常的教育管理已经难以起到作用。正像一个人受了伤,首先需要做的是包扎伤口,而不是让他继续前行。为此,我们联系了监狱卫生所,请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医生到监狱对陆元进行诊断治疗。经过诊断,医生给陆元开具了抗抑郁药物。监区根据陆元的情况,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他加以关注,并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教育引导。
“视角变了,世界也就大了”
在经过治疗和教育引导后,陆元的情绪终于稳定,而我也开始对他开展心理咨询。
分析陆元的过往经历,有两个特征非常明显。一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低自尊,让他的自我评价很低。先天条件的不足,使得陆元的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嘲笑和歧视,口吃成了他人生路上的“拦路虎”。不仅在生活、工作的过程中让陆元遇到挫折,还让他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尽管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认为,自卑是进步的动力。但如果一个人持续地受到挫折,又缺少必要的心理支持,这会让他丧失进取的动力,甚至会认为,自己的存在对于他人就是一个累赘。
另外一方面,陆元向外归因的倾向很明显。他将毕业后就业的困难归咎于学校,认为学校是骗他的学费。在法院判刑定罪的过程中,他对于法院的判决也充满了不满,觉得自己被冤枉。对于一些不理解的情况,不是通过沟通,而是首先揣测对方有恶意。这些都表现了他典型的偏执型性格。
长久以来形成的自卑和偏执,是理解陆元困境的两个重要的角度。但目前对陆元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监狱的改造生活,并逐渐地去认罪悔罪。
在适应监狱生活方面,陆元内心的抵触情绪是一个障碍,他需要学习一些人际相处的应对技能。我引导陆元用问题解决技术去面对服刑中的内心冲突。比如,当被其他服刑人员议论时,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去应对?而不是一味地感受到被攻击和嘲笑。
经过引导,慢慢地,陆元意识到自己的目标是平稳度过刑期,他要学习适应监狱的生活。
视角变了,世界也就大了。经过一年多的心理咨询,陆元的服刑之路逐渐走上正轨。看着陆元的表现,我们认为是时候着手他的认罪问题了。监狱公职律师、心理健康指导室主任徐胜健在开展不认罪服刑人员“重燃动力团体训练”项目时,了解到了陆元的情况,邀请他参加这项活动。一开始,陆元有些迟疑,他坚信自己是被冤枉的,没有必要参加这样的项目。但主管民警告诉他,听一听、学一些法律知识对他来说也是好事。于是,陆元参加了项目。
在项目活动中,陆元参加了庭审的情景模拟现场,在“法官”“律师”和“被告人”的互动中,陆元逐渐有所领悟。在项目结束的讨论环节,陆元表达了自己的感悟,“法官不认识你,人家没必要陷害你,他们是根据法律规定和证据对被告人的行为进行判定。原来我以为自己工作时间短,没有害人,殊不知,在这段时间里已经有不少被害人因为我的行为而上当受骗。”
终于认罪悔罪的陆元放下了心理包袱。此时,他已经服刑三年多了,但对于未来依然感到迷茫。主管民警抓住机会,建议陆元将刑期变为学期,参加开放大学的课程。就这样,陆元开始了学习,并且经过努力顺利地通过了专升本的课程。
陆元的刑期在继续,他的学习也还在继续,学习法律规定反省罪错,学习学科知识一技之长,学习认清现实、把握当下、坚守底线……学着在每个重要时刻做出正确选择,不再让未来的人生成为“笑话”。
1、@罪犯亲属、监护人:上海监狱2023年8月会见日安排已出炉,请查收!
2、榜样引领前行|唐传贵:赓续“上农精神”,奏响新时代“红烛精神”最强音
3、从保卫国家安宁到守护城市平安,聆听上海监狱“最可爱的人”的故事
审核:汤颖杰
编辑:卫旭佳
来源:上海法治报 徐徐荔
来源:青浦监狱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