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他们正年轻|青春的奋斗:勇攀科技高峰
2025-05-03 07:45  浏览:537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编者按

青年,不止是年龄,而是一种心境与精神。106年前,以青年为先锋的五四运动于民族危难之际爆发,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穿越世纪风云,一代代青年们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接续奋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秉持着科学家精神笃行不怠。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特推出“他们正年轻”系列稿件。面对青春困惑,看老一辈科学家如何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面对科学难题,看青年科技工作者怎样勇攀高峰。

五四从未远离,青年永远在场。

106年来,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挺膺担当,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作出卓越贡献。无论是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基础领域,还是“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等高技术领域,都不乏青年的身影。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稍有懈怠,就会落伍。与此同时,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竞争激烈,唯有不懈奋斗,才能攻克难题,实现科技突破。站在历史的同一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做勇攀科技高峰的深海“奋斗者”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变的信念。

奋斗是科技工作者质朴本色

姚檀栋青年时开始从事冰川科考研究,40多年来,他的工作“两点一线”,不是北京的实验室,就是青藏高原。他和队员曾在海拔6000多米的科考地点搬运沉重设备,在冰面上就着冰罐头吃冰馒头坚持奋战十多天。他曾在科考途中遭遇冰缝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信念从未动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02年5月4日,姚檀栋带领“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13名科考登山队员全部登顶,并在珠峰海拔超过8800米处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这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

图源:央视新闻

得益于姚檀栋团队不懈奋斗,2022年,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2023年再次登顶,科考队员带上更先进的设备升级自动气象站,采集更多峰顶冰雪样品。

“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年轻的曾庆存写下这首诗,是对自己日夜奋战研究岁月的纪念,也是对誓攀高峰的后来者的勉励。

奋斗,是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质朴的本色。

自五四运动以来,像姚檀栋、曾庆存青年时代一样,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科技交响乐。早在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37岁的应崇福搭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踏上中华大地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中,为开创和发展祖国的超声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作为小麦育种专家,李晴祺带领团队历经26年培育了“矮孟牛”这一小麦新种质;邓稼先等众多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壮举……一大批青年科技工作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卓越贡献。

创新是青春远航的动力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里有一张珍贵的馆藏照片:希夏邦马峰,茫茫雪山上,站立着三个意气风发的男子,一人手指苍穹,一人神情坚毅,一人傲然挺立,他们是刘东生、王新平、熊洪德。那时,他们正年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64年,刘东生(左)与王新平(右)、熊洪德(中)在希夏邦马峰科考留影。

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二十世纪60年代,希夏邦马峰是世界上唯一没被征服的8000米以上高峰。1964年,刘东生等人踏上希夏邦马峰科考,收集了大量珍贵标本。在当年8月举行的北京科学讨论会上,关于希夏邦马峰的考察报告引起重大反响,年轻的科学家们震动科学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放眼漫漫历史长河,人类社会青年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牛顿和莱布里茨发现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是26岁, 神舟二十号任务团队平均年龄34岁,‌DeepSeek团队平均年龄仅为28岁‌。翻开科技史册,青年英杰数不胜数。

创新,是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鲜亮的成色。

他们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有上下求索的执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陈独秀在《新青年》举起“德先生与赛先生”两面大旗,将科学视为破除封建迷信、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下,社会各界掀起一股科学风潮。100多年过去,科学的思想、创新的种子早已撒遍了中华大地。

而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一切有志于创新创造干一番事业的人们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想有建树、有成就,关键是要脚踏着祖国大地,胸怀着人民期盼,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不容忽视的是,青年科技人才存在担纲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生活压力大等问题,面临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帽子竞争的压力,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实际困难。“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要用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大有可为。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一步一个脚印,为建成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叶游 资深媒体人


发布人:10a6****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