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5年5月22日,美国教师保险和年金协会(TIAA)研究所发布《影响高等教育演变的宏观趋势:21世纪高校价值创造的适应性变革》(Macro-trends impacting the evol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dapt to create value in the 21st century)报告,探讨了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宏观挑战及改革方向。
一、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6大挑战
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历来被视为美国个人成就的灯塔和改善生活的阶梯。半个世纪后之后的今天,尽管大学文凭的价值依然显著,但多重力量的交织正在考验这一长期共识。尤其在当前,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运营压力,需突破多重阻碍才能实现长期发展目标。
1.大学入学率急剧下滑
近年来,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入学率出现持续下滑。这一比例从1960年的45%攀升至2009年的70%峰值后,到2023年已跌破62%。其中男性更为明显,2021年仅有不到55%的毕业生选择升学,创下1980年代初以来的最低纪录,尽管2023年回升至近58%,但同年女性入学率仍高达65%,形成鲜明对比。
若按族裔细分数据,亚裔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入学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但所有族裔的入学比例均远低于历史峰值。
这一反应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入学总数上,从2010年的1800万降至2023年的1660万。
这其中人口结构变化是主因:美国生育率从1950年3.1降至2024年1.6,导致传统适龄大学生规模持续萎缩。
2.过剩的教育资源
当前美国高校平均容量利用率仅75%,闲置的300-500万个“学位席位”每年造成500亿美元资源浪费。小型文理学院和地区性大学面临最高倒闭风险,全美平均每周就有一所高校关闭。
3.家庭学费负担加重
数据显示,2000-2001学年至2021-2022学年期间,美国大学就读成本激增143%,是消费者价格指数63%涨幅的两倍多。2024-2025学年私立四年制大学的平均总费用已逼近6.3万美元——足以让除最富裕家庭外的所有家庭望而却步。
值得注意的是,学费仅是开支的一部分。虽然公立院校本地学生学费比私立低73%,但美校内食宿费用的差额每年不到2000美元。校外住宿也没有带来多少改善,因为学生(除了那些从家附近通勤上学的学生外)要支付的是当地市场的住房价格。
4.政府高等教育拨款缩减
由于州政府需平衡预算(不同于联邦政府),教育拨款持续让位于医疗等刚性支出。1990年以来,医疗补助占比从15%升至30%,而高教预算份额则从12%降至9%。
这导致公立院校资金来源剧变——1991年州财政拨款占比63%,如今已跌破40%,缺口转由学生家庭和捐赠基金承担。
成本转嫁可能抑制升学需求。院校不得不在技术升级、能源医疗等开支增长背景下,通过调整助学金分配来维持运营。
5.教育行业效率困境
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推动经济增长,带来工资上涨和消费品价格下降。制造业和农业等产业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例如2015年,美国农场产量达到1948年的三倍,却减少了75%的劳动力和24%的土地投入。
相比之下,教育领域并未取得类似规模的生产率提升——1948年一位教授能有效指导30名学生,如今依然如此。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教育和医疗)生产率增长滞后的现象被称为“鲍莫尔效应”:由于劳动力成本增速持续快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提升(甚至可能完全没有技术进步),这些行业提供的服务会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昂贵。
6.技术革新的不确定性
AI等新兴技术能否真正解决生产力难题,目前仍待观察。以慕课(MOOCs)为例,这项十余年前引发轰动的技术革新,虽最初被寄予厚望,却始终未能突破边缘化地位。
二、高等教育价值的再确认
报告指出,尽管面临挑战,大学学位仍是提升终身收入的关键通道。对企业和社会而言,毕业生始终是生产力与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在当下,高等教育的价值反而达到历史峰值。
1.扩大就业机会
美国正稳步转型为技能驱动型经济体,这要求持续补充高素质劳动力。1983年全美职位空缺中,仅不到三分之一要求应聘者接受过高等教育,需要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岗位不足20%。不到四十年间,这一局面彻底逆转。2021年,近70%的岗位要求至少接受过高等教育,48%需要副学士、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到2031年,预计超半数(55%)工作岗位将要求学位证书,而仅6%的岗位向高中以下学历者开放。
就业数据仅是冰山一角。技术革新持续推高工程类人才需求,该专业毕业生在本领域就业率高达75.9%。要进入这些高增长、高薪领域,往往需要大学教育乃至研究生学历提供的专业技能。
2.教育投资带来终身回报
将教育视为人力资本投资时,学历带来的收入差距凸显了高等教育的不可替代性。2024年三季度数据显示:副学士学历者周薪中位数1053美元,较高中毕业生仅高11%;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周薪达1697美元,较副学士学历者高61%,较高中文凭者高79%。
3.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报告援引AASCU主席韦尔奇的观点指出,尽管媒体热衷报道高校“懒人泳池”等奢侈设施,但全美500多所区域性公立大学始终在预算紧缩下坚持服务社会。高等教育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包括:培养全球化竞争所需技能型人才;创造高收入群体,扩大税基;降低犯罪率与社会福利依赖;提升公民参与度(盖洛普调查显示学历越高,投票/志愿服务/慈善捐赠参与率越高)。
4.健康与幸福附加值
报告指出,大学教育的价值远超经济回报。多项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健康状况更佳、寿命更长、幸福感更强。一调查显示,60%本科毕业生自评健康优良,仅43%非大学生如此认为。
三、打破大学费用认知误区
报告指出,支付大学费用是重大财务承诺,但需区分认知与现实。关于高等教育费用的讨论通常聚焦两点:标价总额与毕业生债务负担,实则情况更为复杂。
1.实际支付远低于公布学费
虽然大学费用增速超过通胀,但支付全额学费的学生越来越少。在美国,过去20年获得经济资助的学生比例上升近21%。2023-2024学年:私立非营利大学本科生平均获得51.9%的学费折扣,与十年前(当时略高于40%)有了显著增长;新生折扣率最高:90%获助学金,学费折扣平均达到56%。
公立院校学费原本就较低,但折扣也不算少:2023年入学的第一年学生可享受35%的折扣,非本地学生(通常其学费要高出很多)的平均折扣则略高一些。
2.学生债务并非单向度问题
美国家庭可通过多种资金来源支付高等教育费用,包括动用储蓄(如529计划)、申请贷款(学生贷款)或使用现金储备。常见误解是学生贷款会让所有学生及其家庭背负巨额债务,进而阻碍购房、组建家庭等人生目标实现。虽然债务确实可能给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带来压力,但对多数学生而言,实际负担比表面看起来更可控。
有报道说,美国毕业生普遍负债数十万美元,但实际上这部分人占比不足8%,三分之一借款人的债务低于1万美元。六位数债务的借款人多为医学、商科、法律等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其毕业后的高薪收入通常能有效缓解还款压力。2024年,联邦学生贷款毕业平均负债为37850美元,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显得沉重,但对比2024年新车平均贷款额(41068美元)甚至二手车贷款额(超2.6万美元)可见一斑,因为汽车从购入就开始贬值,而学学历作为人力资本投资,能通过提升终身收入持续增值,平均收入比高中毕业生高出近80%。
最大的债务负担往往不是落在那些贷款金额最大的人身上,而是贷款金额最小的人身上,挣扎最严重的是那些借款数额较小却未能完成学业的人群。全美高校大一至大二的保留率仅68%,意味着近三分之一学生无法继续学业。对于未获文凭的学生,即便1万美元债务也可能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山。无学位者的贷款违约率显著高于毕业生群体。这些数据提示:解决方案不应仅聚焦债务金额,更需关注如何帮助贷款求学者顺利完成学业。
四、未来发展的路径
报告指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并非特例。在技术革命加速变革的时代,各行各业都需重新评估运作模式以适应新环境。报告援引一些专家的观点提出了建议。
1.毕业支持体系
高校需超越空泛的毕业率宣传,建立针对性支持机制。例如一个名为“介入式指导”的系统可密切追踪高危学生并提供主动干预。另一个名为“引导式路径”则明确规划学位获取的课程与成绩要求。总之,需记住:单纯增加资金投入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构建更完善的支持网络。
2.成本透明化
过高估计教育成本会导致过度借贷或直接放弃升学。美国州立大学协会的韦尔奇提出三重策略:媒体应减少对精英院校学费的渲染,更多关注实际支付成本;向政策制定者阐明教育投资的社会回报;加强家庭宣导,帮助理解各类财政援助方案。
3.拥抱在线教育
伊利诺伊大学的布朗认为,数字技术为高等教育转型提供契机:当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育本质时,恰具备了向全球输送优质内容的能力。虽然传统校园生活对18-22岁学生的成长不可替代,但在线教育能为兼顾工作/家庭的非传统学生提供灵活选择。在他看来,未来真正擅长按需教育服务的机构将获得发展。
4.对接劳动力市场
随着经济形态的快速演变,越来越多学生需要掌握与时俱进的职业技能才能进入(或重返)就业市场。虽然文科教育始终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高校完全有能力开设符合21世纪需求的证书课程——这些课程不仅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更能帮助职场人士更新技能以适应新兴职业。通过提供这种短期、高效的实践型教育,与传统的四年制校园教育形成互补,高等教育将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5.提供终身学习机会
布朗提出了一种创新教育模式:高校应专注于教授不会在毕业后几年内过时的核心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处理模糊信息、适应变化和持续学习——并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终身学习支持。大学应当成为学生随时充电的加油站。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高等教育机构还面临新机遇: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支持。例如开设针对不同人生阶段职业转型的课程,或举办“长寿健康”主题研讨会,帮助人们规划更长的职业生涯。通过校友网络重联计划或老龄化经济专项研究,高校资源可有效对接“长寿经济”需求。
资料来源:
TIAA Institute. Macro-trends impacting the evol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dapt to create value in the 21st century. https://www.tiaa.org/content/dam/tiaa/institute/pdf/insights-report/2025-05/macro-trends-impacting-the-evolution-of-higher-education.pdf
[本文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本文由“教育国际前沿课题组”(IFRGE)成员整理,课题负责人张永军,编辑刘强。内容仅供参考,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该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