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从“一带一路”到“冰上丝绸之路”④“冰上丝绸之路”上的科学探索
2023-10-28 17:00  浏览:2345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发布信息 广告合作 软文发布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十周年特辑: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本届论坛不仅是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最隆重的活动,也是各方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


第四弹 “冰上丝绸之路”上的

科学探索

在北极设立的科考站主要有地面观测站和海上漂流科考站两种。目前,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是世界北极研究的中心,不少国家都在此设立了永久性的北极科考站。


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

美国在阿拉斯加地区设有图里克湖观测站和巴罗观测站,开展大气和生态系统研究。加拿大已建成高纬度北极科考站,是世界一流的北极研究中心。俄罗斯注重通过设立海上漂流科考站对北极进行考察和监测,从1930年至今,俄罗斯已设立了40多个漂流科考站,开展气象学、海洋地理学、环境污染等领域的研究调查。


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

北欧诸国

首先,丹麦作为环北极国家之一积极主张对北极地区的主权。2007年8月12日,丹麦政府组织40名科学家成立科考队进入北极,求证罗蒙诺索夫海岭是否实际上与格陵兰岛相连,以宣告丹麦在北极的领土权利。1992年,在丹麦与德国的倡导下成立了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其成员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北欧五国、俄罗斯、波兰和德国,这个机构成为与北极发展事务相关的两个重要次区域机构之一。

另一个机构便是1993年在挪威倡议下成立的巴伦支海欧洲——北极地区合作机制,其中包括巴伦支欧洲北极委员会和巴伦支地区委员会。

其次,芬兰于1991年率先提出设立政府间合作渠道的倡议,推动《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的出台。这个战略设立了4个工作小组,分别是北极检测评估项目工作组,北极植物和动物保护工作组,预防、防备和应对紧急情况工作组,北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组。

1998年,冰岛政府在阿库雷里建立了斯蒂芬森北极研究所,研究所隶属于冰岛环境和自然资源部,是一个独立的政府研究机构,主要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态变化及其影响。2004年,冰岛举办了第一届北极理事会成员国教育和科学部长会议。2011年6月,由冰岛的阿库雷里大学、阿库雷里市及斯蒂芬森北极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七届国际北极社会科学协会会议在冰岛阿库雷里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全球对话中的北极视角以及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活动。

2013年8月,冰岛在阿库雷里大学举办了北方大陆的气体变化研讨会,旨在将注意力转移到陆地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欧洲最北部地区以及北极地区未来研究需求和现有气候变化迹象,以及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行动等。

2013年10月,冰岛北极研究所与冰岛北极门户网站、冰岛国家能源局联合举办了主题为“丰裕、应变能力和责任——作为持久前沿的北极”的2013北极能源峰会。2015年,冰岛气象局在雷克雅未克召开了极地和高山观测、研究与服务专家组第六次会议。2015年12月,北极理事会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和反应工作组会议在雷克雅未克召开。2015年10月,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了北极海洋资源治理会议,议题为:从短期、长期看,北极地区正在发生的生态系统变化会对生物资源产生的重要影响。


加拿大

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加拿大一直不遗余力地发展其北极科考能力,尤其是2007年俄罗斯在北冰洋底插国旗后,加拿大进一步加大了通过科学研究来支撑其北极权益主张的力度。

2009年,加拿大政府在“加拿大经济行动计划”中宣布,将提供专门资金用于维护和更新其重要的北极研究设施。2009年7月,《加拿大北方战略》中再次提到,为了确保加拿大在北极科学研究中的全球领先者地位,加拿大致力于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级研究站,它将成为广袤而又多样化的北极地区的科学活动中心。

2010年,加拿大宣布高纬度北极研究站选址剑桥湾,并在2012年宣布,未来6年计划提供1.42亿加元用于研究站的建设和设备配置,同时提供4620万加元用于科学研究项目,到2018年将再增加2650万加元用于研究站的维护。

为了更好地收集极地气象资料以及提高极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加拿大航天局从2009年就开始实施极地通信和气象卫星计划,在大椭圆高轨道上利用两颗卫星组成星群来提供北极高纬度地区的通信服务和气象遥感预测,计划在2016-2023年期间建成卫星观测系统。2014年8月8日,加拿大派出一艘载有极地科考人员的破冰船,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出发,前往北极地区进行为期6周的科学考察,旨在为其提交的大陆架声索申请提供更多的证据。2014年10月,加拿大国家科学委员会北极研究项目面向世界寻求科技合作,期望与世界科技领先者就北极冰封区域的安全航行、石油开发、离岸冰荷载调查、石油泄漏处理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并对合作者许以丰厚的利益回报。

美国

1958年8月,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首次穿越北极地区的冰层。1959年3月17日,美国“鳐鱼”号核潜艇第一次在北极点破冰上浮。

尽管美国先后于1994年和2009年发布了《美国北极政策》等文件,但比起俄罗斯、加拿大等北极国家,美国对北极事务的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都“保持一种低姿态”。

美国的北极活动以阿拉斯加为重心,主要围绕对北极地区的科考及资源开发开展。阿拉斯加是北极地区仅次于西西伯利亚盆地的资源集中地,储藏着约221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和299亿桶石油,同时还拥有丰富的锌、铅、铜、金、铀、铁矿石等矿物资源。

近年来,为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提升应对能源安全的能力,美国除了大力推广页岩油开采技术,还日益重视近海能源开采,并逐步放开对阿拉斯加资源开发的限制。2013年4月,美国阿拉斯加州的自然资源局和美国能源部签署了开发包括可燃冰和稠油在内的非常规能源的备忘录;同年8月,美国内政部长萨利·朱厄尔在阿拉斯加表示:“奥巴马总统支持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继续进行理性的、负责任的近海石油开发工作。”


美国“Sikuliaq”号研究船

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政府增强了对北极事务的战略关注与资源投入,于2013年5月出台了美国首份国家北极战略文件——《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并积极推动该战略的实施,在短短3年内,北极问题就上升为美国决策层的政治优先事项。


此外,美国于2014年新投入使用“Sikuliaq”号研究船,目的是在阿拉斯加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另外其他研究和考察船(如“马库斯·朗塞特”号等)也参与了北极科考和调查研究。

俄罗斯(含苏联时期)

苏维埃北极地区科学研究是苏俄科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方地区和北海航线的开发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对北冰洋海域和注入北冰洋的西伯利亚河流河口地区开展水文测绘考察工作,则是北极地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1921~1928年苏维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苏维埃政府组织水文测绘考察队,在喀拉海、拉普捷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海域展开了长期细致的水文测绘工作。考察队经过5年的工作,成功绘制了第一本喀拉海和新地群岛的航路指南,并于1930年出版,为之后的北海航线的贯通航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北方水文测绘考察队同时开展水文测绘和地理调查工作的,还有1920~1921年的勒拿河口地区水文地理考察队、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北方渔猎考察队以及海上浮动研究所等。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北方渔猎考察队(以下简称北方考察队)于1920年3月成立,重点是在普通地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北方考察队先后组建希比内山地地质考察队、摩尔曼斯克地质考察队、白海水文鱼类学考察队和驯鹿业考察队,在苏联欧洲北方和亚洲北方的西部地区开展考察工作并顺利完成既定任务。

1923~1928年,极地委员会派遣科学家前往马托奇金海峡的气象观测站,积极参与新地群岛自然环境的研究;1927~1928年,极地委员会组织了由地植物学家S.H.戈罗德克夫带领的格达考察队,在格达半岛开展考察工作;1928年又组织由A.M.托尔马切夫领导泰梅尔半岛北方地区考察队进行考察活动。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苏联继续在北极地区、北冰洋海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仍然聚焦西伯利亚海域和河流河口地区,研究主要包括水文测绘,以及北海航线船舶途径海域海冰形成问题等北极自然现象。

俄罗斯拥有“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特列什尼科夫院士”号、“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等多艘科考船。

国际组织

北极理事会:

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成立于1996年,是由领土处于北极圈的国家组成的政府间论坛,主要使命是保护北极地区环境和对北极地区开展研究。理事会目前共有8个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冰岛。此外,理事会还拥有12个正式观察员国,包括法国、德国、荷兰、波兰、西班牙、英国、中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


北极理事会是当前国际层面进行北极治理的最高协调机构,虽然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际组织,没有法律约束性的义务和规定,但作为一个由北极周边国家牵头组织、其他主要国家积极参与的政府间协调机构,它在决定北极未来发展走向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解决北极地区优先发展任务,北极理事会共设有六大工作组:环境污染治理,动植物保育,北极海洋环境保护,北极监测与评估,紧急事件预防、准备与应对,可持续发展。2015年,北极理事会进行了改组,新加了若干专项工作组,工作内容涉及海洋合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北极地区国际科学合作的多边文件制定等。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为加强对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于1990年8月成立。这是一个非官方的北极科学协调组织,其宗旨是制定北极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和计划,协调、组织、促进北极地区国家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有17个成员国,除8个北极周边国家外,还有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等。目前,委员会下设5个工作组,包括大气工作组、冰冻圈工作组、海洋工作组、社会与人类发展工作组和陆地生物工作组,这些工作组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提供规划、合作与交流机会,以及共享科研设施,鼓励并支持国际领先的科研项目。工作组由各成员国享有国际声誉的领域专家组成,每个国家不超过两人。另外,委员会还设有9个专题工作组,解决特定的科学任务,包括:北极冰川研究、极地考古研究、北极海岸动力学研究、北极气候系统研究、古北极时空特征研究、北极快速变迁相关研究、北极淡水合成研究、北极变化相关国际研究、北极地区陆地生物研究与监测相关国际研究。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张璐,张占海,李群等:《近30年北极海冰异常变化趋势》,载《极地研究》。

2.焦敏,陈新军,高郭平:《气候变化对北极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载《极地研究》。

3.张敏娇:《论气候变化条件下北极治理面临的挑战及思考》,载《华中师范大学》。

4.吴琼,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范晨恩,北极环境治理的软法路径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6.陈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极熊保护——美国哥伦比亚地区法院北极熊濒危物种表列案评析》,载《武大国际法评论》。

7.丁煌,褚章正:《基于公共价值创造的北极环境治理及其中国参与研究》,载《理论与改革》。

8.冯寿波:《中国的北极政策与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构建——以北极环境国际法治为视角》,载《阅江学刊》。

9.周芳宇:《北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兰州大学。

10.郭鑫:《北极环境治理问题探析》,河北师范大学。

11.郑雷:《北极东北航道:沿海国利益与航行自由》,载《国际论坛》。

12.卢顺容:《北极地区区域构造与矿产分布特征》,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3.聂凤军、张伟波,曹毅,赵宇安:《北极圈及领区重要矿产资源找矿勘查新进展》。

14.李连祺:《俄罗斯北极资源开发政策的新框架》,载《东北亚论坛》。

15.夏立平,谢茜:《北极区域合作机制与“冰上丝绸之路”》,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张富强,田丰,蒋莉萍,等:《北极地区风能资源开发软环境研究》,载《中国电力》。

17.《他们在北极建设了一座太阳能农场》,载《中国气象报》,见

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200325/1057481.shtml

18.卢顺容:《北极地区区域构造与矿产分布特征》,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邹磊磊,密晨曦:《北极渔业及渔业管理之现状及展望》,载《太平洋学报》。

20.唐建业,赵嵌嵌:《有关北极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法律问题分析》,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莉莉·威德曼:《北极海洋环境的国际治理—特别强调公海渔业》,英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

22. 邹磊磊,张侠,邓贝西:《北极公海渔业管理制度初探》,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3.张侠,刘玉新,凌晓良,等:《北极地区人口数量、组成与分布》,载《世界地理研究》。

24.郭培清,王洋:“美国的北极政策实践:军事与战略视角”,刘惠荣主编,《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5.杜梦渊:《多层治理视角下的欧盟北极政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26.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外极地考察信息汇编》。

27.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外极地考察信息汇编》。

28.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外极地考察信息汇编》。

29.杨洋:《浅析冰岛的北极政策》,外交学院,2018。

30.朱宝林:《解读加拿大的北极战略——基于中等国家视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31.李益波:《美国北极战略的新动向及其影响》,载《太平洋学报》。

32.陆俊元:《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应对》,北京,时事出版社。

33.《贝吉奇推动朱厄尔在北极地区进行更多的资源开发》,载《阿拉斯加商业月刊》。

34.肖洋:《竞争性抵制:美国对“冰上丝绸之路”的拒阻思维与战略构建》,载《太平洋学报》。

35.王佳存:《美国2013-2017年北极研究计划》,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36.刘星:《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苏)、加拿大、美国所属北极地区开发》,黑龙江大学。

37.张丽娟,许文:《主要国家北极研发政策对比分析》,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38.《中科院研究员:康有为是中国到达北极第一人》,载《湖北日报》。

39.王新河:《推进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北极问题”国际治理视角》,北京,时事出版社。

40.位梦华:“北极的回忆”,载《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41.张占海等主编:《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海洋出版社。

4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2018。

43.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编:《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海洋出版社。

44.张海生主编:《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海洋出版社。

45.张一玲:《北极归来话科考》,载《海洋世界》。

46.《第8次北极科考实现3个突破》,载《科技导报》。

47.张伟鹏:《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合作:政策优化、实践发展与推进思路》,世界地理研究.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1.1626.P.20230425.1433.002.html

48.赵红霞,王子怡:《开发“冰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区经济,3,2023(Vol:410)

49.秦大河著:《冰上丝绸之路》,外文出版社。

未来两天海洋环境预报

预计明天,

渤海有0.7到1.1米的轻浪;

黄海有0.4到0.9米的小浪到轻浪;

东海北部有0.8到1.2米的轻浪;

东海南部、钓鱼岛附近海域有1.2到1.4米的轻浪到中浪;

台湾海峡有1.9到2.3米的中浪区;

台湾以东洋面有1.4到1.6米的中浪;

巴士海峡有1.7到1.9米的中浪;

南海北部有2到2.3米的中浪区;

南海中部有1.3到2米的中浪区;

南海南部有0.7到1米的轻浪;

北部湾有0.8到1.6米的轻浪到中浪。

预计后天,

南海北部将生成新的大浪区,浪高2.3到2.8米;

南海中部将生成新的大浪区,浪高1.7到2.6米。


10月28日~11月1日西北太平洋海浪数值预报

美丽海岛海域海况

预计明天,

东山岛附近海域有1.8米的中浪,平潭岛、湄洲岛、钓鱼岛、南澳岛、川山群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附近海域有1.3~1.7米的中浪,这些海岛较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我国其他美丽海岛附近海域都是轻浪,海况不错,非常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美丽海岛是指以下的35个海岛:

觉华岛、长山群岛、菩提岛、长岛、刘公岛、灵山岛、秦山岛、连岛、崇明岛、嵊泗列岛、岱山岛、东极岛、普陀山、大陈岛、玉环岛、洞头岛、南麂岛、嵛山岛、三都岛、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钓鱼岛、南澳岛、万山群岛、川山群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涠洲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黄岩岛、永暑礁。

更多滨海旅游预报 尽在中国海洋预报


PC端可登录中国海洋预报网http://www.oceanguide.org.cn


移动端可使用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进入“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进入“全球海啸预警”微信小程序


发布人:202c****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61618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