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张英俊
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审美多元的时代,以瘦为美的观念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很多人的心灵,尤其是女性朋友。这一审美潮流不仅塑造着她们的外在形象,更在悄无声息中侵蚀着个体的心理健康。
以瘦为美的心理溯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瘦为美这种观念的形成,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媒体宣传、同伴压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等。
社会文化是审美标准的塑造者。“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中国历史上的“束腰”“缠足”等习俗,就是当时社会创造的流行审美标准对女性身体的极端化影响。以瘦为美的观念起源于西方社会。在西方文化中,身材苗条被视为女性魅力、优雅和成功的象征。例如,芭比娃娃的瘦削形象就强化了“瘦即是美”的标准。到了近现代,西方的审美标准由于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影响力而被推崇,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媒体宣传是塑造以瘦为美观念的重要工具。现代媒体凭借强大的传播力,频繁展示那些身材纤细的模特与明星形象,不断强化着“瘦即是美”的观念。这不仅影响到女性对自己的身体认知,还导致她们对自身形象产生了一些消极的评价。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上的外貌比较和瘦身内容,进一步加剧了女性的容貌焦虑。
寻求同伴认同是助推器。如今,瘦身已经成为一个社交话题,很多女性为了取悦他人或获得认同而刻意减重。这种现象在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往往因为同伴影响而追求“魔鬼身材”。不少女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一审美标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一些人认为,瘦身能够提升自信和吸引力,从而追求瘦身以满足社会期望。然而,这种追求往往伴随着对自身形象的过度关注和负面情绪的滋生。
追求瘦身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过度关注体重和体形的人,更容易出现神经性厌食症等进食障碍。当个体无法达到瘦身目标时,会感到自卑、自我贬低、自我厌恶,继而导致社交焦虑等诸多身心障碍,严重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多维度破除“瘦即是美”
为了有效缓解以瘦为美的观念导致的各类身心健康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
首先,构建健康的审美观是首要任务。社会各界应积极倡导多元化的审美评判标准,鼓励人们接纳并欣赏自己的独特体形。教育机构也应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身体形象认知观念,避免盲目跟风,陷入瘦身误区。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我们可以逐渐改变社会对美的单一认知,让更多人意识到美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其次,心理支持是缓解心理问题的关键。家庭和朋友的支持不可或缺,他们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助力个体树立自信,摆脱对瘦身的过度追求。通过倾听、鼓励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抵御不良审美观念的侵蚀。
再次,面对“以瘦为美”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个体也应学会进行自我调适。
一是要深刻认识到瘦绝非衡量美的唯一标尺。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理应尊重并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
二是要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身体健康上来。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与适度适量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地改善身体的机能状况,追求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健康活力之美。
三是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有效技巧。当面临压力或负面情绪时,个体可以选择运动、冥想等方式来舒缓情绪,避免依赖饮食来寻求短暂的心理慰藉。
四是必要时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帮助自己识别并改变负面的瘦身观念,重塑积极健康的心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张英俊
策划:余运西
编辑:李君 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王乐民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A4SNC51】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