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和古经典比较亲近,论语、大学中庸、坛经……
也有同仁一起聊起论语中的君子,是否相遇过,与当下的文明生活有何对应?
比如:一、
学而篇里这个故事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回味后说:“如切如瑳,如琢如磨”,孔子就说“可与言诗矣”,此处为何突然提诗经呢?
子贡的回应并未停留在具体事情上,而是心性上。孔子看到他的进步,所以给他点赞哩。不学礼,无以立,但不学诗,无以言。心有灵犀的君子之间,言谈是微妙有趣有内核的。什么内核?可以从小事由表及里,触及品格和审美内核的。所以子贡听师父所回应的做人的能见度比他大后,也理解了自己的不足和空间,感叹做君子犹如雕琢美玉,是不断升级,止于至善的过程。子贡悟到了这层,孔子心里是欣慰的。所以讲可以和他聊深了。
有同仁说:我们分享或交流时为何提倡使用经典,如同孔子对弟子那种印心的欢喜一样,也是一个由“我”到“我们”的过程。带来共同的快乐是双倍的。你吹过我吹过的晚风,你读过我读过的经典。就是如此。
所以最近越来越能沉下心背诵经典,因为我们的所学就是这样用的。听到同仁引用一句共同参悟过的经典,相视一笑,默契温暖。书里君子们的生活场景是可以重现的。
还有一句——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看过《知否》这个电视剧或者孔子这个剧的人或许很清晰古人六艺之中射的场景,是很“好看”的一种比赛,因为特别讲究礼。读到这里,聊起了对“争”的理解是什么?
前辈分享的一段我很赞叹:身加寸为射,那方寸之间是靶心,提醒初心是什么,不是你输我赢,而是走中道。不争也不行,要见贤思齐。
争什么?背后的心是什么?力争上游也。
六艺尚德不尚利。每一天重自己的心。重恭敬感恩心,重尊师重道心,重因缘,重后学,尊贵自己……
射 也通收摄,设定,设定自己是谁?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君子之争是和,促进,一起共创文明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