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对春晚有着一定的情节,不但要在晚会开始前把节目单来回的看上无数遍,以至于演出的时候可以准确的说出下一个节目该轮到谁了,更是在每年初一初二两天,在电视机前把所有节目反复的观看,把喜欢的节目再深入观看,直到看腻为止。
所以大年初一一整天,我们所有人就是陪着她复习春晚。说实话,很多人都会评价春晚,这个节目好那个节目差的,我当然也有自己的喜好,但是很少轻易地评价,哪个节目演的都不容易,不喜欢的忍一下就过去了,喜欢的多看几遍,谁唱的好不好,谁演的好不好我是看不出来的,只有自己的喜不喜欢,就是歌好不好听,小品好不好玩。
虽然如此,我要是刷到别人对春晚的评价却会很认真的去看,主要是看我自己有没有同感,很多时候还真是有同感,因为外行人看热闹,大家看的热闹都差不多,一旦遇到内行人讲门道,又觉得自己确实肤浅了。就像那个机器人跳舞,我看的时候真的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导演要表现什么,甚至我跟女儿讨论的时候,首先担心的是机器人代替了男演员的位置,又少了很多人上春晚的机会,因为我并不懂机器人,也不知道目前世界上的机器人都已经灵活到了什么程度,这样跳舞的机器人是不是只是很普通的机器人,隔行如隔山。但是这个节目却是讨论度最高的节目,因为机器人本身的双手双脚同时动起来而不摔倒就很难,再加上可以做到灵活的转手绢,还能无数个机器人动作整齐划一,这些甚至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三十晚上看和反复看春晚还是有区别的。现在的春晚基本上都是在看人,今年哪些人比较火,唱歌的就是哪些人,演小品就有哪些人,不论这些人是演戏红的还是在网络红的,看节目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认人,这是谁谁谁,那是谁谁谁,这人衣服好看,那个妆化的不像了,这人唱歌声太小了,那个演的好假,节目本身的讨论度不大,主要是演节目的人,这是在三十晚上看春晚时主要关注内容。
反复看春晚就不一样了,歌就听好听的歌,不管是谁唱的,小品就看好玩的小品,不管是谁演的。为什么春晚的小品不好看?而喜剧大赛的小品就好看,因为春晚的条条框框太多了,最主要的的两点就是要弘扬正能量和玩笑不能随便开,这就限制了很多语言类节目的发挥,尤其是像脱口秀这样的形式,明明没上春晚时每一个人讲得都好笑,上了春晚没有一个人说的好笑了,人人都太拘谨了。
不过春晚对于我们这些北方人来说都是发挥它最大的效应了,好不好看都能找出来喜欢的反复看,不但当时看,过后继续看,这一年都在看,还在不停地讨论,演得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