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公元 236 年—公元 290 年),字安世,乃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之子,西晋开国皇帝,史称晋武帝。
一、早年经历与称帝之路
司马炎生于曹魏青龙四年(公元 236 年)。曹魏嘉平年间,被曹芳封为北平亭侯,后不断升迁,历任中护军、假节等职。曹魏咸熙元年(公元 264 年),司马昭受封晋公,司马炎被立为晋国世子。咸熙二年(公元 265 年)八月,晋王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承爵位与官职,掌控魏国朝政。同年十二月,曹奂下诏禅位,司马炎接受禅让登基称帝,以封国晋国为国号建立晋朝,改年号为泰始。他还封曹魏皇帝曹奂为陈留王,将曹魏宗室诸王降为县侯,并追封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皇帝。
二、统一中国之举
司马炎即位初期颇为励精图治,制定完善法令,派遣羊祜、杜预等能人镇守地方,鼓励农业生产。晋咸宁五年(公元 279 年),他下令大举攻吴。晋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三月,龙骧将军王浚率晋军攻至吴国首都建邺西北的石头城,孙皓投降,吴国灭亡。司马炎吞并吴国四个州,获人口二百二十万,结束了自汉末以来的战乱局面,实现中国再次统一。
三、稳固太子之位
司马炎所立太子司马衷智力有缺,而其弟司马攸名望颇高且具继承帝位法统,太子之位不稳。司马炎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封司马攸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并调离中央等。最终司马攸忧愤成疾,在被催促前往封国途中病死,太子司马衷地位得以稳固。
四、太康之治盛景
自太康元年灭吴后的十数年,晋国内外无重大叛乱或军事冲突,经济得以充分恢复。司马炎进行农业改革,采取诸多措施恢复农业,国内生产繁荣,人口增长迅速。这一时期被后世称为“太康之治”,且有上百个少数民族部落归顺。
五、执政后期之弊
1. 政治腐败:司马炎执政后期渐趋懈怠,注重享乐,宠信皇后之父侍中杨骏等人,晋朝出现贵族、外戚专权。加之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高官之位,社会阶层流动性下降,社会腐败奢侈之风严重。
2. 分封隐患:司马炎考虑到司马衷嫡长子非皇后贾氏所生,大力提升宗室藩王地位与权力,授予他们极大军权,命其守卫关键位置,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六、去世及影响
晋太熙元年(公元 290 年),司马炎病重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葬于峻阳陵。太子司马衷登基,即晋惠帝。因其能力欠缺,皇后贾南风与杨骏争权,晋朝政局动荡,各地藩王权力过大,起兵争夺中央控制权,晋朝陷入动乱,国力大降。
总体而言,司马炎在西晋初期成就斐然,实现国家统一与短暂繁荣,但执政后期举措不当,为西晋内乱与灭亡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