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聚沙成塔耀康桥
2025-07-03 11:44  浏览:258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白内障和强直性脊柱炎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为帮助农村患者减轻看病负担,原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在脱贫攻坚期相继启动了“光明扶贫工程”“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两个项目启动以来,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原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对农村患者进行了救治,帮助他们恢复了身体、减轻了医疗负担。


搭建平台汇力量

为更好地汇聚社会力量扶贫济困,2016年4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应运而生。甫一成立,该组织就开始聚焦扶贫事业,旨在为助力全社会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扶贫新局面贡献力量。

基于这份美好的向往和满腔热忱,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于2017年参与“光明扶贫工程”,面向中西部22个省区市农村地区开展白内障救治项目;于2019年参与“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面向当时全国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强直”患者开展医疗救治,帮助贫困患者减轻病痛,实现正常生活,摆脱贫困。以这两个项目为载体,该组织在脱贫攻坚期深度参与健康扶贫,持续汇聚社会力量托举农村群众健康,为筑牢群众健康防线发挥了积极作用。

正如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副秘书长兼健康公益部主任侯明所说:“促进会的‘两病项目’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实施和推动的成果,是我们整个促进会公益项目谋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总结。”

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主动聚焦“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了新的工作定位,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在章程中明确:“本会的宗旨是围绕国家‘三农’工作部署,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面向‘三农’、面向基层,突出中西部地区、突出困难群体,聚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将“光明扶贫工程”更名为“光明工程·白内障复明项目”,将“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更名为“强直性脊柱炎健康乡村项目”,继续开展工作。

侯明表示:“我们要从健康扶贫走向乡村发展,以实际行动解决中西部农村患者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推进促进会的健康公益项目向更可持续、更具公信、更高水平、更加强大的方向迈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广西玉林市人民医院眼科专家下乡开展疾病筛查。


拨开迷雾见光明

作为致盲率首位的眼疾,白内障在50—60岁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60%—70%,尤其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许多患者因经济拮据、无人照料、行动不便等原因而延误治疗,不仅自己丧失生活能力、劳动能力,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帮助他们拨开迷雾见光明,原国务院扶贫办、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于2017年联合印发《光明扶贫工程工作方案》,要求通过实施“光明扶贫工程”,对辽宁、山东、福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建档立卡白内障患者进行帮扶,由促进会、中国社会帮扶网等动员社会力量筹措资金,按单眼最高1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现在看哪里都是亮堂堂,干啥活也不受影响。”在乌蒙山深处的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镇马路村,69岁的李翠英曾饱受白内障困扰,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清楚。2024年8月,她在“光明工程·白内障复明”项目的救助下接受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她告诉记者:“现在不仅看清了手指,还能到地里摘花椒呢!”

这并非个例。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累计筛查4100多万人次,累计实施复明手术270余万例,补助困难患者67万多例,探索建立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定点医疗机构的有效协作机制,形成了“政府指导、定点手术、信息管理、社会动员、困难补助”的项目特点。每当看到患者拆下纱布时那惊喜的泪光,所有项目参与者都坚信,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村白内障患者恢复光明、为了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为了早日实现普遍的眼健康,“光明工程”这条路值得继续走下去。

2024年,促进会委托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研究中心对项目开展的评估结果显示,白内障患者裸眼平均视力,由术前的0.18提高到0.58,与脱贫攻坚期间154万例患者数据相比,术后裸眼视力提高了0.15,其中术后视力超过0.5的占70.55%,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实现了25个省份的全覆盖,救治效果显著提升,救治时间明显提前,有效提高了农村白内障患者的就医可及性,有效提升了基层医院白内障治疗水平,有效减轻了困难群体的医疗负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自北京的专家在青海格尔木市开展义诊筛查。


挺直腰杆迎新生

强直性脊柱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外周关节、韧带、肌腱,以疼痛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可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造成不同程度眼、肺、肌肉、骨骼病变,严重者将导致脊柱畸形和强直,甚至成为“折叠人”。目前,全国有近500万“强直”患者,高发于青壮年男性。

“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促进会汇聚多方力量,着力破解农村“强直”患者看病难、负担重的问题,努力消除强直致贫返贫风险。其间,农工党中央积极发挥在医药卫生领域的优势,成立百人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项目进行业务指导;促进会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加强项目规范化、信息化、透明化建设,提升管理效能;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积极办理资金筹措,营造防残助困氛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各地医疗专家深入基层开展培训和筛查义诊,确保救治效果。目前,该项目累计签约定点医院1256家,开展培训和筛查义诊活动11322场,培训基层医护人员5.16万名,救治强直患者2.26万人,支付救治补贴1851万元。

“是‘强直项目’让孩子们挺直腰杆,恢复了健康,要是没有这个项目,真不知道家里的生活会过成个啥样子。”住在甘肃省偏僻农村的老何说,他家的3个孩子都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之前也曾使用过生物制剂,但高昂的费用压得老何喘不过气来,即使借遍了亲朋好友,仍旧难以承担一周两次的注射治疗,孩子们还会因为时不时停药而病情反复。

2019年,老何的3个孩子加入“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项目接受治疗,享受项目补贴,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还得到了专家的帮助,获得了更加专业和规范的治疗和康复指导。现在,孩子们都挺直腰杆迎来了新生活,两个儿子都在市里找到了工作,女儿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该项目实施以来,促进会与各地乡村振兴和卫健部门密切配合,探索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农村强直患者救治体系。同时,与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合作,每年组织省市医疗专家前往一线开展200余场业务培训和筛查义诊,让农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会还经常组织省市医疗专家深入县区医院一线,开展集中授课、病例讨论、示教查房、以诊代训等工作,培训了一批服务基层的医务人员,提升了县区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水平;组织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大众对疾病的认识。

“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我们义不容辞。”侯明表示,“未来,促进会将持续推进‘光明工程·白内障复明’等项目,继续组织中西部地区医院和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希望广大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基金会继续捐赠资金支持项目实施。”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发布人:522e****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