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期刊目录 | 《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2023-05-12 12:24  浏览:1872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体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下的经济增长展望

——基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

摘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框架内,考察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冠疫情冲击与中美技术脱钩“三大新因素”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并评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改革红利”,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中国“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在5%以上,2035年人均GDP为2.4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 2.42万美元的水平;考虑“三大新因素”后,“十四五”时期潜在增长率相较基准情景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2035年中国人均GDP为2.28万美元,比基准情景减少0.15万美元,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加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3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有效对冲“三大新因素”的不利影响,中国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 潜在经济增长率 人口老龄化 新冠疫情 技术脱钩

作者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汪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10)

世界变局中的文明形态变革及其未来图景

摘要:文明具有时间性,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世界变局历史地推动着文明形态变革。在21世纪的世界变局中,生产生活变革、世界政治调整、价值理想重塑、全球治理改革正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叙事。立足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历史性出场,反思并超越了资本主义带来的“文明的悖论”。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标志的思想体系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精神结构。在世界变局的历史分界点上,超越以西方为中心的“普世文明”构想,超越具有对抗性质的文明冲突陷阱,解决世界性的风险社会难题,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历史载体,协力走向文明自觉的多元现代性图景、更高历史位阶的社会主义文明图景、美美与共的文明交往图景,最终绘就各文明共创人类美好社会的生活图景。

关键词:世界变局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项久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获得的最重要思想创新成果、最重要制度创造成果和最重大实践创新成果之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以历史思维探析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与演进逻辑,以系统思维分析其核心理念和理论体系,以创新思维凸显其核心价值和比较优势,以比较思维探析其创新智慧和世界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治理 核心价值 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作者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武汉430074)。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的当代中国职业研究

——从劳动分工到专业技能

摘要:在新发展格局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当代中国职业的劳动分工基础和专业技能发展方向都提出了新要求。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并不一定是高度标准化或理性化的,而是要以专业人士的职业自主性为基础,在职业系统的各种生态圈和食物链中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由不同职业之间的社会互动逐渐形成。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新韦伯主义学派的市场控制论、芝加哥学派的职业系统论等职业社会学基本理论对于理解当代中国职业发展都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从对这些理论的借鉴和批判所发展出的一个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经验、以专业技能和职业生态系统为核心内容的职业研究分析框架,有助于阐释新发展格局的劳动分工意义及其对我国各职业的发展、互动和国际化的影响。

关键词:劳动分工 专业技能 职业生态系统 内生性 全球化

作者刘思达,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文学的变数与常数

——兼论“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摘要:文学的变数与常数如量子纠缠般难分难解。这既是文学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重要前提。然而,近现代以来,文学思潮纷纷攘攘,批评理论前仆后继,尤其是,文学研究的“内外之争”显示出彼此龃龉甚至相互排斥的态势,文学的常数或常识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既是人类社会加速度发展的明证,也是众多复杂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如何辩证分析变数与常数、“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早已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重大问题。文学是加法,其变数不能否定常数,正如我们不会因为有了现当代文学而否定古代文学,我们当然也不该因为有了现当代文学理论而忘却古典理论,尤其是母体文学原理这个本来。辩证地、平衡地守护常数、洞察变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重构文学原理的基本立足点。

关键词:文学原理 变数 常数 外部研究 内部研究

作者陈众议,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长沙410081)。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再反思·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

摘要: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于芬格尔特等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于米丁等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弗罗洛夫的《哲学导论》力图建构一种苏联式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卢卡奇力图以“总体性”为根本原则重建唯物主义辩证法,哈贝马斯力图以“社会交往”为中轴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南斯拉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派”力图建构科学性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原民主德国的柯辛则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凝聚着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独特理解,并明确提出“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这一命题;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了具有“中国内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刘丹岩、高清海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开启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探索;肖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建构原则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建构原则

作者杨耕,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物自身问题新探

摘要:康德积极回应17世纪科学革命,提出先验哲学的方案。先验哲学区分显象和物自身,认为人只能认识显象,不能认识物自身。当代哲学已大大超越先验哲学:围绕对科学革命的回应、两种性质理论、两个物自身概念以及如何通达物自身等四个方面,便可看清这一点。为深化这一方向的探讨,有必要引入新的问题意识,并尝试阐发一种切换论实在观。切换论实在观区分意义贫乏的物自身和意义丰饶的物自身,并主张将运思的焦点置于后者之上。立足于切换论实在观以及它所蕴涵的视角整体性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的使命。

关键词:科学革命 物自身 强劲实在论 思辨唯物论

作者郁振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上海200241)。

论作为新型财产权的数据财产权

摘要:财产权发达史表明,财产权客体的扩充是由生产力发展、生产生活资源形态的扩张所决定的,财产权的效力与保护方法是由财产权客体的性质所决定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数字经济的兴起,我国在国家政策层面、立法层面和司法层面均存在数据确权的需求。在理论上,应当将数据财产权确立为与物权、知识产权相并列的第三类具有对世性的财产权利,而不应采取非确权保护模式、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或者将数据财产权确立为既有财产权的用益权新形式。构筑数据财产权制度是保护数据处理者合法劳动成果的必要举措,中央关于数据资源分类和数据权利分置的意见为数据确权指明了方向,劳动价值论的原理为数据确权奠定了理论基础,而 “人财两分”理论则为解决确权的难点问题提供了制度安排思路。数据财产权作为民事主体基于数据享有的权利,具有财产性、对世性、有限支配和有限排他的基本属性。权利人享有包括利用、收益、占有和处分在内的各项权能。

关键词:数据财产权 数据 数字经济 个人信息权益 “人财两分”

作者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作为漂流资源的个人数据权属分置设计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为兼顾数据安全和数据利用,隐私计算成为助推个人信息匿名化的通行操作。个人信息匿名化剥离了个体可识别性,形成“个人数据”。隐私计算在破解“数据孤岛”的同时又形成了“数据群岛”困境,制约了数据开放共享和数据市场发展。从根本上化解这一困境需要明确个人数据权属。然而,个人数据权属问题在实践与立法中或与个人信息权属混同,或被留白处理,值得深入研究。在数据流动的链条上,个人数据表现出一种多向度、零许可流动和嵌套式增殖的漂流资源特性,蕴含着公共资源禀赋、集体人格利益和开放性财产利益,理应由全社会公有,其权属配置应采取“国家受托—社会用益”的二元分置思路。“国家受托”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要求、国家治理的必需和应急管理的必要而享有的飞行检查权、算法共享权、读取使用权等权能,“社会用益”应从建立两级用益权制度出发,通过在地化转换、共建式开放、强制性开放的途径实现。

关键词:个人数据 个人信息 漂流资源 权属分置

作者夏志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闫星宇,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成都610065)

民主集中制中国化的早期实践

摘要:列宁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开拓,是中国共产党建构党的组织原则的逻辑起点。在革命战争条件下,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践从集中化到布尔什维克化,再到中国化的创新发展,走过了一个“之”字形发展过程,深刻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组织原则的中国化历史进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了成熟。基于中国革命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特征,深入考察中共一大到七大的会议文献,鲜明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坚持不懈地丰富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逻辑与实践特色。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集中制中国化的早期实践,对于“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建构,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制度建设 党内民主

作者王建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新媒体编辑:翁腾月

点个“在看”不失联


发布人:1983****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