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是专为海上拖缆地震勘探设计的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与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控制拖缆深度和间距,准确测量声学距离、航向、声速等多项功能,保障地震数据采集作业的高效开展。】
“海燕”拖缆控制与定位系统由船载系统、罗经鸟、声学鸟、水平鸟等多个设备共同组成,是拖缆地震勘探的必备装备。长期以来,相关设备一直依靠进口,不仅功能受限且价格昂贵。
“我们一定要研究出自己的设备!”抱定这个决心,“海燕”研发团队一干就是15年。
海上试验是完善“海燕”装备性能的必要途径。“海燕”研发完成后,需要到海上一线进行测试,这样才能更明确地了解“海燕”需要改进的方向。为准确获取第一手资料,每次海试,都有研发团队成员主动随船“出征”。然而,海试的机会并不常有。
“‘海洋石油721’过几天要到湛江码头进行补给,‘海燕’如需要海试,请及时打包上船。”收到可以海试的消息,电子工程师井中武十分激动。此时,距离上次海试发现“海燕”罗经值异常跳动的故障已经过去了两个月。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井中武和同事根据“海燕”的实际应用场景,对电路控制程序和算法进行了精心完善,并在园区完成多次试验。但海上环境和陆地环境差异很大,只有通过海上验证,大家才能放心。
“‘海燕’已全部下水,经过长时间运行,个别水鸟通信成功率明显降低。”海试过程中,井中武密切关注试验动态,将数据结果及时反馈至研发团队的工作交流平台。
“收到!立刻进行测试。”此时,远在天津的“海燕”研发团队立刻在陆地试验室里复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海燕”硬件和算法中存在的漏洞。研发团队连夜攻关,第二天早晨就拿出了解决方案。
15 年来,像这样的海试和升级过程,“海燕”历经了数十次。井中武带领研发团队不断优化设计,提高精度、降低功耗,攻克了自适应智能深度控制算法、声学微弱信号采集及多路径传输处理等多项技术难题,让“海燕”逐步实现产品定型。承载着物探人多年梦想的 “海燕”终于“翱翔”在辽阔海洋之上。(通讯员:李汶轩 韩艺 贾克滨)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