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快12点,楼上一直在骂孩子,声音很大,能感受到大人气急败坏的样子,后来还听到大的动静,不知是摔东西了,还是打孩子了!心痛,为孩子,为大人,教育本可以很美好,家庭本可以很幸福的。
周日早读会休息,公众号中读到了一篇关于复习阅读提分的一篇小文,很受启发。一是要紧扣单元要素,二是重视课后题得满分答案训练,三是一课一练同题型训练,四是提取信息完整性可用标记法,再连贯的说一说。
婉拒了梅的邀约,本是出行不便,后来春来电说捎我,梅也电话联系好车,还是放弃了,选择了完成网师过关大作业。
视频号梳理23年足迹,发现了一条“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探索路径——从诵读诗、仿写诗、创作诗、诵读自己写的诗,我和孩子们走过了一条“文学鉴赏与审美创造”的诗意小路,彼此都收获着、丰盈着、提升着,美的眼睛也不断被擦亮。
阅读,真的可以把经验变专业。黄厚江老师在《播种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一书中关于“审美鉴赏与创造”提出了几点做法,仔细读来很是吻合呢!
1.以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为逻辑起点,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审美感悟能力。(诵读中体验和感悟)
2.以情感的打通交会和形式特征的发现认识为基本方式,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审美评价能力。(在主题讨论、发现写法、仿写中培养欣赏和评价能力)
3.以“美的发生”和“意象表达”为突破口,在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表达能力。(寻春是催生美的事件发生,为春天写诗是创造美,合起来就是培养表达能力)
梳理累了,进入葛老师的“幸福啃读”,读了刘莘老师发的《以教师之思,促学生之问》,以前自己读过前言和序言,今天又回顾了一遍。思考写作累了,读书也是一种调节。
晚上是固定的新教育周六读书群研讨会,今天的话题是新课标提出的“真实的情境”“任务群教学”。冯老师读书的困惑,于老师对文化的深度解读都是我几乎听不懂的,但是冯老师对案例和热点的梳理简直太清晰条理了,我听得懂。于老师的听不懂主要是案例《春江花月夜》我没跟上进度,把这篇空过了就没阅读。刘老师带大家边读边解释课表,并引用了很多设计让大家思考辨析,特别吸引人。可是,知识量特别大,需要认真回听笔记才能理解。
关键点:
1.情境的目的在于驱动学生的学习,激发兴趣、明确活动目的、给出活动条件、背景、意义、引发学生探究和思考。强调真实,是提供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可以是虚拟的真实性、类似现实真实性,可以分为日常真实和艺术真实。
2.学习任务就是语文实践活动,是整合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学习资源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是任务的一部分,是最基本的部分。离开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有任务却不知道干什么。只有语文实践活动,而没有提供学习方法和学习指导,学生也很难完成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我再次突破了自己。因为我在听冯老师梳理的时候,脑子里瞬间冒出一个问题——如何区分情境和任务?刘老师不仅夸这是个好问题,还说不区分就没法做教学设计。且刘老师今晚的重点之一就是讲这个问题。随着其他老师的补充提问和刘老师的指导,我真正感受了提问的意义。一是当自己发现问题的一刻,就开始自我进一步的探索。二是问题可以再丰富,如:如何区分情境和任务?二者的关系是什么?课堂上为何要设置情境?
读书,真的是随时读,随时就有效果。读书,不是等有时间了再去读,而是不论有没有效果,都要坚持读。假如,我在读书会中阅读遇到了时间、精力、理解等方面的困难,如果因为写叙事而选择放弃回听,今晚,也就是今天也不会体验到突破自己的欣喜。懂不懂,都先跟着,只要不掉队就是胜利✌
读书会结束,池老师审核完了周报,我发现廖老师的课程信息有误,赶紧提醒。反思:合作的要义是不仅做好自己负责的部分,还要考虑下一个环节的链接。如约稿要初步审稿,如果三篇都长,就要联系某一位老师适当删减。榜样故事的简介可以简练一些。信息有改正要特别提醒。编辑完成后的初审也是责任,不能推脱全靠王老师和池老师。责任决定自我的存在。
继续完善生命叙事,还是拖到了最后,我这该死的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