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量子点三维单粒子示踪技术揭示坏死细胞内部微环境的时空异质性特征 | 进展
2024-10-13 18:29  浏览:1468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细胞死亡是生物体维持稳态和应对损伤的关键生物学过程,具有多种模式。其中,凋亡和坏死是两种最为人熟知的细胞死亡方式。凋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的细胞自我毁灭过程,对于发育、免疫反应以及去除受损细胞至关重要;相对于凋亡的有序性,坏死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无序且被动的细胞死亡方式,通常与急性细胞损伤相关。然而,近期的研究发现,坏死并非完全无序,它同样受到特定生物学信号通路的调控。但是,细胞坏死过程的内部动力学及结构变化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软物质/北京凝聚态物理国际研究中心团队与合作者利用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通过单粒子示踪技术,测定了坏死过程中细胞内部的扩散动力学。研究发现,坏死细胞内的扩散速度增加,并且随着坏死细胞外侧起泡(blebbing),扩散的空间异质性进一步增强。研究还发现,起泡的尺寸与内部量子点的扩散速率呈正相关。以上表明,随着坏死细胞肿胀,细胞体积显著增加,导致细胞内部分子拥挤程度降低,从而提高了胞内的扩散速度。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内部的三维扩散模式从各向异性转变为准各向同性,表明细胞内环境在坏死过程中发生了重构,特别是缓解了对细胞内部扩散的纵向约束。


图 三维单颗粒示踪结果表明坏死细胞内扩散由各向异性趋向于各向同性转化,纵向扩散不再受限

以上这些发现揭示了坏死过程中细胞内扩散动力学和结构演化特征,为理解细胞死亡的非平衡物理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解,而且为未来开发针对坏死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调控靶点。

本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物理所王鹏业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李辉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物理所罗红宇博士为第一作者。

相关成果以“Quantum Dot-based Three-Dimensional Single-Particle Tracking Characterizes the Evolution of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in Necrotic Cells”为题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编辑:潇潇雨歇

1.2.

3.

4.

5.

6.

7.

8.

9.

10.


发布人:3e70****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