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郫都:七大融合树起“试验”标杆
2020-08-31 17:20  浏览:2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原标题:四川郫都:七大融合树起“试验”标杆)

四川郫都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统筹谋划“1558”空间布局,实施“七大融合”,力争形成可推广模式经验

四川郫都:七大融合树起“试验”标杆

俯瞰锦绣天府生态郫都

“城里人”李星,在女儿考上大学去外地就读时,迫不及待卖掉了自己的电梯房,回到老家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龙村当起了“新村民”。李星现在的“家”叫安农书院,是在租用的宅基地上修建起来的,村上还为她配置了40多亩农用地建生态农场。这个看上去书香气十足的林盘小院,几个月前还是村民闲置多年的破旧老屋。

“来这儿一年多时间,我感觉到太多的被需要!”李星说,“疫情期间,村里孩子上午在这儿读经典、做功课,下午去外面爬树、干农活;城头的人,一来就是几家人,说这儿读书很安逸,闻得到瓜果香,听得到鸟蝉鸣。农场是体验式的,手机上可直接下单购买到当天想吃的新鲜蔬菜,还可以认领一块属于自己的庄稼地,随时带家人到农场来体验生活……”

2019年12月,郫都区被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委列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紧接着,《郫都区“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出炉。该区拟利用3年时间,实施“产业、价值、要素、数字、就业、居住、收入”七大融合,以产业功能区建设推动生态价值转换,通过改革赋能、产业筑景、兴商成势、融合共享,打造改革创新集成展示窗口、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树立城乡融合示范标杆,在2021年底前形成一套可在全国推广的模式经验,到2022年底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以产业链创新链提升推动“产业融合”

近年来,郫都区在城乡产业融合方面创新探索,产业融合已成为城乡融合发展首当其冲的“先手棋”。全区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产业功能区+特色镇+新型社区(林盘聚落)”三级城镇体系。高质量打造出了郫县豆瓣、蜀绣、唐元韭黄等一批特色产业和产品,打响了“天府水源地”“农业文化遗产地”等公共品牌。今年4月,郫都区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名单。

四川郫都:七大融合树起“试验”标杆

正在建设中的郫都·国家融合发展试验区

今年“五一”期间,一场由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组织的农事催耕活动,在位于郫筒街道晨光社区的“成灌高速郫都段沿线城乡融合示范走廊”隆重开启。这条示范走廊是郫都区根据《实施方案》,重构“1558”空间布局(1个城市主城区+5条城乡融合发展走廊+5个产业功能区+8个特色小镇),重塑城乡产业经济地理而打造的5条城乡融合发展示范走廊之一。

据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走廊将植入餐饮、品茗、旅游、咖啡等新业态,打通农业生产经营全产业链,集运动、体验、科普、邻里空间、培植种植等消费场景等于一体,体现“眼球经济+耳朵经济+美丽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推动构建形成总面积约2000亩的农业文化展示区,打造成“春赏菜花、夏踏稻浪、秋庆丰收、冬享农趣”的四季五彩景观赏游目的地。

围绕《实施方案》,郫都区将以城乡融合示范走廊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创新农商文旅体协同发展模式、创新产业投融资协同机制,着力构建“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农业公共品牌+文创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链式结构,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智能农机、冷链物流“三大支撑体系”,充分激发城乡产业发展新动能,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新机制,推动“10+3”产业协同升级。

以生态场景营造推动“价值融合”

“两江碧水抱村流,百岁青杠挽渔舟,半岛天成无雕饰,千古田园有遗风。”面积仅1.8平方公里的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民宿和餐饮多达30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过260万人次,旅游收入上亿元。其中,一家名为“田园豆花”的餐饮小馆,面积只有20余平方米,年利润可达30万~50万元,厨师旺季1个月分红就有5万余元;占地20亩的网红民宿“村子哩”,疫情期间天天爆满,只能限人限流,“五一”期间更是一房难求……尽管如此,青杠树村总支书记韩忠并不满足。他说,村民肯定都富了,但村子“南北”差异较大,北边一年接待游客两三百万,而南边一年连过路的加起来只有二三十万人,简直是天壤之别。

韩忠告诉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运用市场杠杆推动生态融合和价值转换是青杠树村的致富法宝。目前,村里正在按区里城乡融合有关安排部署,植入新的业态和场景,对南北同时提档升级。

位于德源街道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可谓是新时代郫都区利用科技和生态实现价值转化和融合的生动实践。

翠竹掩映、古木参天;灰瓦白墙、鲜花为伴。亭台楼阁、格调优雅;窗明几净、古朴自然。在以典型川西林盘为基底建起来的科学园内行走,仿佛进入世外桃源一般。

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说,该科学园在价值融合上主要体现在三高:一是从事栽种试验和推广功能性水稻,实现科技高价值转化,二是以研发中心、院士工作坊、双创中心等多个功能区带动,形成1900亩高品质农创产业园和4600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实现功能高效能利用;三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实现自然生态的高品质呈现。

事实上,郫都区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绿色+”行动,深入挖掘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价值,推动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成效已经十分显著。郫都区已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建成了包括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在内的一批生态园林型产业园区。

根据《实施方案》,郫都区将在城乡融合改革试验中进一步探索建立新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加快生态价值转换经验探索实践,让GEP成为郫都良好生态呈现新形式和发展靓丽名片。

以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要素融合”

李星的安农书院,之所以能够在租用宅基地上顺利建设,得益于郫都区在产权制度改革上的大胆创新探索。该区结合国家城乡融合试点,在全省首创以出租方式让“新村民”获得宅基地三权(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中的一权(使用权)模式。“三权分置”改革产生的溢出效应,使人才、资源、资本等要素在郫都区城乡高效流动起来。

四川郫都:七大融合树起“试验”标杆

郫都区安龙村安农书院

在中航工业干了10多年的苏洮,毅然放弃了自己在大城市的“铁饭碗”和丰厚的薪资待遇,在安龙村办起了“蝉鸣学堂”,成了一名“新乡贤”;曾多次获得“全国盆景技艺大赛”奖项的盆景技艺大师刘宇,毛遂自荐到郫都区农村当起了“土专家”,办起了盆景园——“苔花苑”。

先锋村与多家银行合作,鼓励村民使用“农户记忆·农夫生活信用社存折”,探索出信用积分促进资金、资源要素流动新模式。九社村民杨永富凭信用“存折”积分,2019年信用抵押贷款5万元,有效缓解了其萝卜干加工作坊的资金压力;7社村民强志刚2019年凭借信用积分一次性获得了成都富通村镇银行20万元信用贷款。

2019年,郫都区畅通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要素“下乡”“兴村”通道,先后培育“新村民”12个,引入“新农人”100余人,通过创业、要素、产品、生活、生态等共享,有效破解了城乡土地、人才、资金等城乡资源配置失衡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实施方案》,在城乡要素融合上,郫都区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健全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农村权益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主体融资能力,推动建立形成更加完备的城乡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新机制。

以科技创新支撑推动“数字融合”

“看,这就是我们和区里农业部门联合开发的集耕、管、种、收,宣传、销售、体验等于一体的‘蜀农云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今年4月29日上午,成都市郫都寿太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磊一脸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起公司在城乡数字融合方面的杰作。

四川郫都:七大融合树起“试验”标杆

郫都区青杠树村田园综合体

王磊说,“蜀农云作”是真正的“物联网+互联网”智能终端,目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首创。与传统管理和服务相比,“蜀农云作”能够对偏远山区的农特产品进行直播、销售和溯源,成本也比传统模式大大降低,效率至少提高50%以上。

在郫都区新明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新明也向记者介绍了在区农业部门指导下,公司开展数字化生产和产业数字化的最新成果。他告诉记者,公司的全自动生菜北斗系统应用生产流水线作业全国领先,目前已发展成4.0版了,与人工相比,机械化流水线作业至少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600元,效率至少提高10倍以上……

郫都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数字融合在郫都还有很多。去年以来,郫都区抢抓“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推动城乡融合效果明显。目前全区已建成智慧农业基地5个,北斗系统应用已覆盖全区14家合作社。

8月21日,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郫都区人民政府主办,郫都区农业农村局等承办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院地共建启动仪式在郫都区举行。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研究所相关领导及专家,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市片区相关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筹)”揭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讲习所”“成都市郫都区安唐‘10+3’蔬菜产业研究院”授牌。郫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院地共建开启新篇章。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院地共建数字化服务平台。

该负责人说,按照《实施方案》,郫都区将在城乡数字化融合方面进一步主动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深化院地合作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管理智慧化、技术普及化。

以人力资源协同推动“就业融合”

“我们的员工,可以不掏一分钱就在厂里正常生活,每个月工资5000元~6000元。”这是记者今年5月在郫都“中国川菜产业功能区”采访时,从一位企业老板那里听到的最让人暖心的话。

这家名为成都红灯笼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肖前贵告诉记者,200多名员工在厂里的吃、穿、住都是公司全包、费用全免的,加班还有加班工资。2017年公司在简阳开发了2200亩花椒种植基地,每年解决村民就业1500余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还在郫都区广福村办起了林盘火锅餐饮,就近吸纳村民就业100余人。还吸引了“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等知名企业在郫都落户,增加了大量城乡居民就业。

而从整个“中国川菜产业化功能区”来看,该功能区近年来积极引导郫都区大专院校和职中等主动服务产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产业人才,为主导产业提供高素质的研发人才等,已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10万个。

“中国川菜产业化功能区”的例子,仅仅只是郫都区促进城乡就业融合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近年来,郫都区加大校地企人才资源协同力度,采取吸引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等“进城”“下乡”、投资创业“专家院子”“示范农场”等模式,有效带动了农民就地就近灵活就业。2019年,全区新增城乡就业共计近5万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4100余人、农业职业经理人621名。

下一步,郫都区将按照《实施方案》,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优化居家就业体系;探索建立校地结对共建机制,彻底打通校企人才互通渠道;将充分发挥“菁蓉镇”极核作用,深化双创特色街区和示范社区建设,拓展人才下乡创业渠道,推动创业融合。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推动“居住融合”

2018年初夏的一天,常住成都的东北大妈刘媛(音)想在乡村旅游红火的地方开家饺子馆,慕名来到战旗村。却不料回去时落下了一个包,里面有几万元钱,战旗村发现后,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失主。东北大妈也因此而留了下来,在战旗村开了一家东北饺子馆。

四川郫都:七大融合树起“试验”标杆

郫都区战旗村一角

刘大妈是名党员,以前在东北就是社区书记,无论在哪里,心里总惦记着社区那点事。于是她把组织关系转到了战旗村,一有空就在手臂上戴着“红袖套”,组织店里人、邻居等到处去宣传环保意识、倡导文明新风。

如今,刘大妈的“红袖套”队伍已发展到20来人,成为战旗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战旗红袖套”,郫都区社治委还授予刘大妈郫都“荣誉市民称号”。战旗村主任杨勇对此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社区就缺刘大妈这样的“社区合伙人”,如果一个村(社区)有几十个这样的人,就不愁搞不好了。

在战旗村,东北大妈讲的是郫都一个人的故事。在先锋村,演绎的则是郫都区一群人的代表。先锋村创新以党建为引领的“一核三治”共建共享共治模式——“打平伙”“九斗碗”,为城乡居住融合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先锋村党总支书记任健说,村委会既是“火车头”,更是“发动机”,主要是把老百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村集体做外头、村民做里头;“打平伙”是工作方法,“九大碗”才是具体举措,就是村上做看点、村民做卖点,共同做好九个菜品,最终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共建共治共享。目前,先锋村已建起家风家训、文化振兴、萝卜干等3个旅游体验式“博物馆”。2019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比往年超过50%,人均收入超过32,000元。

“战旗村早在去年10月就开通了5G,目前已建成3个5G基站;全村建有两条专供电线路,可以做到一年四季不停电……”郫都区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党建引领下,郫都区城乡居住融合,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成效突出。

目前,全区已创建“美丽蓉城·宜居乡村”示范村、“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34个、“四好村”92个。全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2.1%,生活垃圾处置覆盖率达100%。

以多渠道多元化推动“收入融合” 

在农村打工的村民,一年收入能有多高?郫都区令人羡慕。

前不久,记者在郫都区兴旺村五组的成都金田种苗有限公司的一份统计表中看到,郫都区古城镇村人杨伟一家4口2019年在该公司种植了40亩三月瓜和丝瓜,年收入达到了72万元;而都江堰金马村的张应根夫妇,在公司租了54亩地种苦瓜种苗,年收入达到了惊人的52万余元。

郫都春天花乐园旁边的村民就更幸运了。据春天花乐园副总经理石娟介绍,自从花乐园项目落户后,附近村民的收入就像过山车一样增长。财产性收入+土地租金收入+花乐园务工收入+房屋出租收入+开店等经营性收入等,随便一家一年的收入都有几十万元、高的有上百万元……



“大批产业化项目的落地和投运,极大改变了村民的收入方式和来源渠道,从根本上促进了城乡收入融合和持续增收。”“这一切,都是区委、区政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主要负责人说,近年来,郫都区充分利用一系列改革试点机遇,高起点谋划,农村集体经济逐年壮大、农民收入广泛增加。2019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157元、28,559元,比2018年分别增长8.7%、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本文配图由四川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提供)

发布人:7d68****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