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宜居宜业 乡村振兴正当时 | 重庆市荣昌区:多产齐下 拓宽致富路
2022-09-15 19:08  浏览:237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重庆市荣昌区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优势。“十四五”时期,荣昌区以发展生猪产业为主导,河包粉条为优势,乡村旅游为契机,稳抓特色产业体系,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荣昌的特色产业致富路。


重庆市荣昌区的现代化楼宇式猪舍俯瞰图。

多措并举,

推动生猪产业发展

“荣昌猪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猪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好、肉质优良等优点;国家生猪交易平台实现生猪与白条交易并行,不仅打破了传统生猪贸易过程中的信息交流障碍,还减少了贸易过程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现阶段荣昌生猪产业已经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荣昌区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曾珠说。

为推动生猪产业发展,荣昌区推出了系列有效措施。

——推动荣昌生猪产业全面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荣昌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以荣昌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良种供给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

——保护地方猪种资源,巩固荣昌猪发展基础,推动荣昌猪产业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荣昌采取“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荣昌猪良繁体系建设,开展荣昌猪系谱登记、种质特性研究与评价等遗传资源保护工作。通过开展荣昌猪纯繁奖补,实施推广优质荣昌母猪、培育荣昌公猪等项目,对荣昌猪进行提纯复壮。

——提升生猪产业链,做大生猪产业联盟,推动荣昌生猪品牌发展。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主线,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荣昌猪产业联盟,延长产业链,以“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跨区域协同发展;制定荣昌猪产业链标准,规范荣昌猪“地标”的使用,为荣昌猪品牌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做大做强荣昌猪产业集群。先后出台多项支持政策,重点支持荣昌猪保种、新品系培育、规模养殖、精深加工及品牌打造等产业链环节。不断强化金融服务保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解决发展资金需求,探索荣昌猪养殖全生长周期保险和“保险+期货”险种。


荣昌区河包镇粉条厂工人在晾晒粉条。

得益于多项有力措施,荣昌猪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三大、世界八大优良地方猪种之一,占地方猪种榜首。截至2021年底,荣昌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0.79亿元,畜牧业集群规模达250亿元,其中荣昌猪创造的品牌价值达36.81亿元,荣昌猪存栏量18万头、出栏 26.8万头,总产值7.2亿元,带动脱贫户1987户。如今,荣昌猪已成为荣昌区一张特色产业名片。

延伸链条,

小红薯闯出大事业

荣昌区河包镇是著名的中国粉条之乡,农业农村部命名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重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河包镇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地域优势,将红薯粉条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有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便捷通畅的水泥路直接通到擂台社区红薯种植基地,站在基地旁边,放眼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红薯藤蔓平静地铺在田垄上。

“目前种的品种主要有渝薯50和西瓜红,100斤新鲜的红薯,可以得到25斤干红薯淀粉,按照市场价,干红薯淀粉每斤能卖到4—5元,湿红薯淀粉每斤2元钱,鲜果每斤2—3毛钱,年收益能达到30—40万元左右。”今年40岁的曹礼正在田垄间忙着除草施肥,作为渝地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瞅着眼前220亩的红薯,曹礼眼神中充满信心与希望。

荣昌的红薯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红薯加工不仅解决了种植户的担忧,也为当地群众带来家门口就业机会,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

河包镇转龙社区3社村民赵本芳在当地一家粉条加工厂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可以拿3000多块钱的工资;丈夫陈维江是大足区季家镇搅拌站的一名货车司机,每月能挣到4000多块钱,勤劳的两口子凭借自己的双手,将幸福的生活稳稳地握在手里。

“能过上今天的日子,都是国家给的。瞧,脖子上的金项链就是在粉条厂打工挣钱买来得哩!”说起现在的日子,赵本芳对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

和赵本芳一样,在粉条厂就业的还有陈继琴。陈继琴是河包镇黄海食品厂的一名普通女工,她和众多农村留守妇女一样,顾家而勤劳,为了照顾家庭而无法外出务工。

“孩子上学后就到工厂上班,放学了我也下班了,上班时间灵活,既照顾了小孩,也有了收入。”正在忙着给酸辣粉装包的陈继琴说出了自己的务工感受。

为了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河包镇积极推进高淀粉红薯基地建设,先后投入200余万元,精选了4个品种的高淀粉红薯在全镇6个村(社区)推广种植;引导粉条产业协会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的标准定向收购红薯淀粉。截至2021年,河包镇有24家粉条生产企业,年产量6万吨,年收益达7亿元,直接带动像赵本芳、陈继琴这样的农户800人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现在,河包镇已成为全国火锅粉条和酸辣粉条的主要生产基地,有 “中国粉条第一镇”的称号。河包镇粉条产业壮大的同时也带动全区粉条产业发展,全区粉条年产量超8万吨、产值超10亿元,产品远销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盘活资源,

让乡村旅游火起来

顶层铺满鲜花的拱形门廊下连着一条长长的水泥路,一头连着村口,一头连着网红民俗“稻里趣筑”。在这里,独有的乡间景致引来游人拍照打卡。


在清江镇水塔村“稻里趣筑”民宿门前,一块块彩色水稻田映入眼帘,独有的稻田景观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张志银/摄

民宿“稻里趣筑”位于清江镇水塔村,原是一栋三层老砖房,闲置了十余年,为了盘活村集体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清江镇努力打造成渝都市休闲体验农业示范县,巧用乡村元素,让村庄旅游产业活起来。

“我们在保留房屋原始结构的基础上,对老房子进行重新设计翻修。”清江镇副书记叶玉梅说,乡村风情吸引了大量的组团游客,自驾游的游客也不少。

沉睡的老房子被“唤醒”,成为网红民宿。村“两委”将“稻里趣筑”民宿托管给第三方运营,流转房屋农户每年保底分红5000元,负责民宿外围清洁卫生的村民每月有500元工资;村集体年保底分红4万元,年营业(含餐饮)收入50万元左右。

“稻里趣筑”民宿的盘活,只是清江镇盘活的众多旅游资源之一。该镇河中村,2018年围绕农旅融合发展主线,开展了“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在改革过程中,河中村探索了“三变”+十股发展模式(即“三变”+ 土地、基础设施、闲置房屋、资金、知识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劳务、技术管理、林权、自然资源10类资产资源入股发展模式),先后发展了民宿、文具加工、农耕研学等农文旅项目,带动村民在土地分红、务工收入、乡村旅游和农副产品销售等方面增收近200万元。

“2017年村里还欠着钱,通过几年发展,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清江镇干部李仕友说。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清江镇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全国优秀“农家书屋”、国家绿色乡村、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荣誉的光环又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今天的河中村,四通八达的公路、整齐干净的村容、水电网(饮用水、生产用水,农村用电,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一派田野乡间的小康生活图景引人入胜。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2年第17期


发布人:e23b****    IP:139.201.7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