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文献阅读012——Discovery of ultrapotent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from SARS-CoV-2 elite neutralizers
2023-10-11 07:25  浏览:2973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1. Author




Florian Klein

Florian Klein主要从主HIV为主的病毒学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毒感染。虽然许多病毒可以被中和并从人体中清除,但其他病毒在感染后仍然存在。然而,它们通常在整个人类寿命中都受到控制(例如,某些疱疹病毒,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在HIV-1感染中,免疫反应通常不足以完全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导致HIV疾病的持续发展。然而,很少有患者在感染后早期(如精英控制者)或停止有效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后持续控制HIV-1病毒血症。这些所谓的治疗后控制者的例子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关注,并表明干预措施,如ART治疗,可能会导致HIV-1的长期控制和功能性治愈。


2. Background

2.1冠状属病毒

背景

1965年,从一名感冒患者的鼻腔分泌物中分离出第一种人类冠状病毒(HCoV)B814株。自那以后,陆续发现了30多个菌株。其中,HCoV-229E(以学生标本编号229E命名)是使用标准组织培养分离的。HCoV-OC43(因43号器官培养得名)后来使用气管器官培养物恢复,并发现在血清学上与HCoV-229E不同,这两种病毒是HCoV研究的重点。后来随着SARS-CoV的出现,又鉴定出两个HCoV。HCoV-NL63(Netherland63)于2004年从一名患有支气管炎的婴儿吸出物中分离,而HCoV-HKU1(Hong Kong University 1)于2005年从香港一名肺炎患者中分离。此后,又出现了两种人畜共患HCoV,即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和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又称SARS-CoV-2)。




冠状病毒分类

冠状病毒结构

刺突蛋白(Spike,S)属于Ⅰ型跨膜蛋白,分子大小为150-200 kDa。因为其可以被宿主蛋白酶切割成两个亚基,故将其命名为S1、S2。胞外段的S蛋白被二硫键修饰而短小的胞内段被棕榈酰化。S蛋白被认为是病毒入侵宿主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引发ER压力反应的诱因。

血凝素酯酶(HE)也是Ⅰ型跨膜蛋白,通过二硫键形成同源二聚体。HE蛋白具有唾液酸结合血凝素活性,可作为S蛋白的辅因子,促进病毒颗粒的附着。由于它具有从O-乙酰化唾液酸中去除乙酰基的酯酶活性,因此被认为具有受体破坏作用,促进子代病毒粒子从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增强病毒粒子在细胞外环境中的传播。

M蛋白(25-30 kDa)是最丰富的结构蛋白,具有三个跨膜结构域。HCoV-OC43和一些动物冠状病毒(包括小鼠肝炎病毒(MHV)和牛冠状病毒(BCoV))的M蛋白短N端外域被O -糖基化修饰。然而,在HCoV-229E、HCoV-NL63等大多数冠状病毒中,M蛋白的外结构域被N -连接糖基化修饰。M蛋白为同源二聚体,该蛋白也可能与病毒的发病机制有关。例如,视黄酸诱导基因1 (RIG-I)依赖于I型干扰素(IFN)的诱导可在SARS-CoV M蛋白过表达的细胞中观察到,而HCoV-HKU1则没有。

E蛋白是一种小的(8-12 kDa)完整膜蛋白,在病毒粒子中含量很低。SARS-CoV E蛋白通过N -糖基化修饰,其内域的3个半胱氨酸残基通过棕榈酰化修饰。此外,SARS-CoV和禽传染性支气管炎冠状病毒(禽传染性支气管炎冠状病毒,IBV)的E蛋白已被证明能形成具有离子通道(IC)活性的同源五聚体。IC活性可能调节病毒粒子的释放过程,参与病毒的发病机制。

N蛋白(43-50 kDa)形成二聚体,并以“串珠”的方式与基因组RNA结合,形成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在SARS-CoV和其他冠状病毒中,N蛋白被细胞激酶磷酸化。在一些冠状病毒的N蛋白中也发现了其他修饰。N蛋白促进RNA包装,并参与许多其他过程,包括病毒基因组复制和逃避免疫反应。




冠状病毒结构图

2.2 CD137/CD154

CD137(4-1BB)和CD154(CD40L)是两个特异性非常高的T细胞激活标志物, 在未激活的T细胞上几乎无表达,因此为分选抗原特异性T细胞提供了重要依据。

CD154 (CD40L) 在CD4+ T细胞激活4小时后会持续较长时间的高表达,因此是CD4+ T细胞活化的重要标记物。

CD137同样可在Treg细胞激活的早期(4 – 6 h)出现瞬时高表达,因此也可用于此时Treg细胞的分选标记物。


3. Methods

1. 血液、血清、血浆样本的处理

2. IgG与IgA的分离

3. 单细胞测序

4. 变异株Spike蛋白的克隆表达

5. 假毒中和实验

6. 真毒实验

7. ELISA

8. Hep-2自反应实验

9. 冷冻电镜

Hep-2自反应实验:NOVA Lite Hep-2 ANA kit是Inova Diagnostics公司生产的一种用于抗核抗体(ANA)检测的试剂盒。它是一种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试剂盒,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该试剂盒使用人类乳头瘤细胞株(Hep-2)作为底物,通过观察荧光标记的抗人IgG二抗与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结合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ANA。


4. Results

实验团队收集了一个936人的队列,发现其中只有3.3%的人群具有强大的中和反应,将其称为“Elite Neutralizer”。有趣的是这些人群的抗体对SARS-CoV-1等β冠状属的病毒同样具有良好的交叉反应性。根据对收集到的B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发现:SARS-CoV-2 elite neutralizers所构建的多克隆抗体应答具有高度IGHV序列相似性。其中IGHV3-53和IGHV3-30-3的序列优势性格外突出,也就是说这些抗体应答具有趋同进化特征。




  SARS-CoV-2抗体库重链CDRH3序列相似性分析

实验团队对分离得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功能性鉴定,陆续开展了ELISA、假毒、真毒实验。发现:① 42.8%的抗体靶向于RBD结构域,且这些RBD抗体98.1%为中和抗体。② 因为S2的高度保守性,靶向于S2的抗体几乎都是交叉抗体。 ③  自反应性的抗体极少。




抗体功能实验结果图

因为新冠病毒得高突变性,探究分离得到抗体得中和广度意义非凡。紧接着,作者团队用这57个中和抗体对5类变异株(B.1、B.1.1.7、B.1.351、B.1.429、B.1.617和B.1.617.2)以及各突变位点做了详细的结合实验。发现:① 以R200-1B9为代表的23个抗体可以中和目前出现的5中突变株。而目前的临床抗体(REGN10933等)只能中和80%左右的突变株。 ②对体细胞高突变率和CDR3重链和轻链序列长度的评估表明,这些中和抗体的体细胞高突变水平略高,CDRH3较短。③ 在这23个中和抗体中,有8个(35%)抗体都是利用IgHV3-53/IgKV1-9 ④ 相比于临床抗体,这些广泛的中和的效价明显更加优秀。 ⑤来自elite neutralizers的中和抗体对可能出现的突变位点(R346S/Q414H/N440K/T478K)也存在着很好的中和作用。




筛选抗体的中和情况

之前的零星研究已经表明IGHV3-53与IGKV1-9的组合足有良好的中和效应。首先,RBD抗体根据其结合表位以及其结合“up”或“down”RBD构象和阻断ACE2结合的能力被划分为4类。IGHV3-53抗体通常是1类或2类抗体,K417或E484位点的突变可以破坏这些抗体的功能。通过表位竞争实验可以发现R40-1G8主要竞争的是1类或2类抗体。进一步的冷冻电镜实验表明:①R40-1G8与RBD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重链的16个残基而轻链的6个残基介导的。通过1类(C102和C105)和2类(C002)的复杂结构的结构比对发现,R40-1G8与C102或C105类似的表位结合,表明它是一类抗体。②一般以C102为代表的1类抗体只能结合“up”的构象,但是R40-1G8可以结合“up”“down”的构象。③ 此外,许多IGHV3-53抗体,如C102与短CDRH3是受K417突变的影响,但尽管R401G8具有类似的结合模式和CDRH3长度,但K417E/N/T突变并未影响R401G8。④C102结构中的K417位点形成的是pi键,但是在R40-1G8结构中的K417没有这种相互作用;R401G8也不受另一个关键突变N501Y的影响。




R40-1G8与RBD的结合模式图


5. Discussion

作者:Kanika Vanshylla

通讯作者:Florian Klein

单位:Institute of Virology, Faculty of Medicine and University Hospital Cologne, University of Cologne, 50931 Cologne, Germany

年份:2022.1.12

期刊:Cell Host &Microbe

科学问题:SARS-CoV2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的广谱性

结论:实验团队证明了SARS-CoV-2elite neutralizers可以产生高度多样化和强有力的中和。这些抗体的β-CoV交叉反应也很强,对RBD逃逸变体和VoCs的覆盖率高达100%。其中代表性的R40-1G8具有1类2类抗体的特征,可以结合RBD的up与down构象来实现中和。




Graphical abstract

发布人:c51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