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伞伞”预警!路边的野菇,你不要采——
2023-09-13 20:26  浏览:6350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前几天,小编正在刷小

往日猫狗成群的推荐页上

被花花绿绿的“采菇笔记”占领


原来,一场凉爽的秋雨过后

山林、绿地、公园冒出了

各种各样的野生蘑菇

“如何证明北京湿度大?长蘑菇啦”

“秋天带孩子去山里捡蘑菇”

“分享第一次捡蘑菇的快乐”


小编一个“鲤鱼打挺”起身

那首耳熟能详的蘑菇之歌

已经在脑内自动哼唱

(采蘑菇的小姑娘)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


▲图片作者:[SYHT]火柴人:D

看“赶海”视频上瘾后

有条件的立马凑热闹去海边挖沙子

没时间的也要钻被子假装自己是月亮贝


▲图片来源:大庆赶海

看别人进山采蘑菇

朋友们立刻按耐不住了

把手伸向了家门口的野蘑菇

这热闹咱可不兴凑啊!!!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您——

目前,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病情危重,就算来到经验设备力量雄厚的大医院救治,抢救成功率也不高。

野生蘑菇的大小、形状、颜色、花纹千变万化,普通人很难分辨哪些是有毒的蘑菇,有些蘑菇就算是专家也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才可以鉴别,一旦误食可引起中毒。有的毒蘑菇外观与无毒蘑菇非常相似,采摘时混杂在一起,食用后也会引起中毒。

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常见的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类型。

中毒后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北京常见的毒蘑菇有这些↓


肉褐鳞环柄菇(肝损害型)


⚠️

黄盖鹅膏(肝损害型)


⚠️

欧氏鹅膏(肾损害型)


⚠️

卷边庄菇(溶血型)


⚠️

变红丝盖伞(神经精神型)


⚠️

晶粒小鬼伞(胃肠炎型)


鲜艳蘑菇才有毒?

别傻了!网上“鉴毒”方法不靠谱

01. 颜色鲜艳的菇才有毒?

单看蘑菇的外表,并没有绝对的安全标准。

一袭白衣的鹅膏菌看起来很普通,内心比容嬷嬷还“狠毒”;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也极毒。

02. 长在阴暗潮湿处的才有毒?

有人说,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角落。

错得离谱!

所有的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跟毒性无关。

可以吃的鸡腿菇经常在牛屎等动物粪便上“绽放”;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


03. 不生蛆、虫子不吃的才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吃,不少有毒种类也可以生蛆。

04. 和银器、大蒜一起煮会变黑的才有毒?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大蒜等发生反应。

05. 受伤变色、流汁液的才有毒?

这也不是绝对的,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但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06. 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才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怀疑蘑菇中毒了,怎么办?


1. 尽快就医

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

注意!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都应该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留存野生蘑菇样本

就医时,及时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史。

最好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蘑菇或者野生蘑菇的照片,以便确定野生菌的种类,判断预后。


3、警惕“假愈期”

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在临床上存在“假愈期”。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自我感觉已“康复”,这时候特别容易忽视而不愿意就诊,而此时体内已经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对于超过6小时以上潜伏期的中毒患者要及时转诊到有诊疗能力的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什么方法最靠谱?

一个秘诀:

野外的蘑菇统统

不采!不买!不吃!

1. 不采摘

非专业人员很难分辨有毒与无毒的野生蘑菇,更不要轻信民间或者网上流传的毒蘑菇鉴定方法!

即便曾经采摘过的无毒品种,再次采摘时也可能混有有毒品种或者受到有毒蘑菇菌丝的沾染,仍会有中毒风险。

所以一定要做到不采摘野生蘑菇。

2. 不购买

做到从正规的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购买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切勿从路边、流动摊贩和网上购买野生蘑菇,更不要轻信店家的宣传而购买。

3. 不食用

做到不食用自采或者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

外出旅游或到农家院就餐时,要谨慎食用不熟悉、来源不明的菌类;如果食用,可以留个蘑菇的照片。



最后!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预防蘑菇中毒要做到

不采摘、不食用、不购买野生蘑菇!

不采摘、不食用、不购买野生蘑菇!

不采摘、不食用、不购买野生蘑菇!

编辑:张楚佳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卫健委


发布人:f35e****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悦已
  • 2023-09-14浏览:2571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