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编者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法院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7月21日,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开班式在国家法官学院举行。开班式强调,抓好《意见》贯彻落实,持续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围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结合理论和实践问题,与会人员展开研讨,同商共议抓好《意见》落实、实干担当作为的思路、举措。
以全面充分履职护航发展和安全
——全国大法官研讨班聚焦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序有效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对“以严格公正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作出具体部署,为新时代审判工作注入澎湃司法动能。
方向明、蓝图展。司法护航发展与安全的壮阔前景激荡人心、催人奋进。
如何以更高标准、更重责任将各项举措要求落实落细?如何推动司法政策与经济政策精准衔接?如何提供更优质精准的司法服务保障,更好维护经济秩序、回应发展需求、保障民生福祉?
在7月21日召开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这些问题成为焦点议题。与会者们深入研讨、共商良策,凝聚共识、积蓄力量,向着“以严格公正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目标笃定前行。
严格公正司法,筑牢安全之基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理刑事一审案件52.9万件,同比下降10.4%。
数据背后,是人民法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全面贯彻,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准确践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推进“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严惩暴力恐怖等重大恶性犯罪,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依法惩治各类犯罪,以严格公正司法护国安民。
研讨班提出,宽严相济的核心在于全面与准确,全面体现在轻罪重罪既是刑法规定,也是人民群众的感受,要客观、恰当的把握。准确,则是要敏锐洞察、综合考虑,把握具体案件情形,遵循“严格依法办理、裁判标准统一、宽严理据充分”,实现“三个效果”相统一。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贾宇在研讨时表示:“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把握,要契合群众对轻罪重罪的认知,从而赢得群众满意。”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韩德洋也认为,刑事审判需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重罪中有宽,轻罪中有严,要规范司法行为。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刑事犯罪数量特别是重罪数量下降,轻罪明显上升,极端恶性犯罪时有发生,新型犯罪多发高发,社会对惩治犯罪、保护人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研讨班提出,各级法院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见微知著能力,加强风险源头防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严防发生极端案件,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同时,要坚持“严”字当头,彰显刑罚“锋芒”所向,又要敏锐把握形势,以宽严之别体现政策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长治久安。
“人民法院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方面要有担当。当前暴力犯罪趋增,性侵害未成年人及未成年人盗窃案件增多,我们将持续落实好研讨班要求。”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胡道才说。
做优审判执行,激活发展之能
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
《意见》部署加强金融审判、知识产权审判、生态环境资源审判、涉外和涉港澳台审判工作,许多举措要求都涉及司法政策与经济政策的衔接与协同。
近年来,针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司法政策,在规制“背靠背”条款和“知假买假”行为、明确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中权利顺位等司法解释出台后,各级法院据此审理大批案件,社会反响良好。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海波在研讨时提到:“广东作为外贸和科技产业大省,受国际形势影响,上半年部分数据指标未达预期,但我们有信心应对。当下急需在执法司法工作中提供政策支撑,通过办案拿出切实可行举措护航发展与安全。”
“要主动适应党中央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强化对科技创新的保障与服务。”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蔡志萍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都红岩表示:“要以依法治疆为抓手,依托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及国家优质农产品供给地等地缘优势,推动《意见》落地见效。”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审判机关是规范涉企执法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此,人民法院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在严格公正、严格依法前提下,通过以调促和、活封活扣、引导“可重整不清算”等措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做实定分止争。
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中欧法学院教授,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提出:“人民法院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在产权保护、企业经营等方面坚持同等责任、同等追责,保障民营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及时总结发布涉民营企业典型案例,为民营经济注入信心。”
做实定分止争,厚植民生之本
国泰民安,民之所盼。
民生案件虽多聚焦于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动就业、生活消费等看似寻常的领域,背后却往往交织着法理与情理的复杂纠葛,尤其需要法院与法官在定分止争中更加用心用情。
202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审判工作中促进提质增效 推动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的指导意见》,为全流程规范、优化审判执行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
2025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理民商事一审案件1237.2万件。
“落实‘如我在诉’,要坚持党建、队建融合,避免程序空转,实质解决问题。”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黄明耀在研讨班上发言表示。
为此,人民法院持续将立案环节的诉讼指导、依法登记、保全鉴定、先行调解,与判前判后的释法说理、来访接待、信访答复等工作做优做细,让定分止争不仅停留在纸面,更深入到群众心坎。
“我们找准定位,扎实做好案件审理工作,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持续优化法治服务环境,狠抓服务质量提升,以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广锁介绍道。
在特殊群体保护与社会治理领域,司法担当同样鲜明。针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治理,人民法院积极推动“三审合一”规范、实质运行,以司法保护为支点,促推“六大保护”融合发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此外,人民法院高度关注涉群体性就业问题,研究制定涉新就业形态司法政策、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破产案件等,把稳就业、促就业作为重要考量,依法妥处相关案件,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贡献司法力量。
“内蒙古法院下一步将在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好研讨班会议精神,把贯彻落实新时代审判工作作为今后的重大任务。”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宗仁表示。
使命在肩,重任在前。全国法院将以此次大法官研讨班为新的起点,把共识转化为行动,将智慧凝聚成力量,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征程中持续彰显司法担当,让安全防线更牢固、发展环境更优质、民生福祉更厚实。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见习记者:李欣妍
见习编辑:贺晴 |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杨梦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