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认为:我们对价格合理性的判断来自于我们的记忆。当人们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有损失厌恶的心理,一个个都会变得非常敏感。正因为此,涨价也成了卖家经常纠结的事情,不涨价没利润,涨价了买家直接跑竞品那儿去了。那么,能不能做到隐形涨价呢?当然可以,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容量。
可口可乐和其他罐装食品经常用这招,看上去好像没变化,但其实容量减少了,容量少也就意味着同样的原料能生产更多件,自然也就能有更多利润。还有就是推出升级款,有时候产品只需要更新一些细节,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提升价格。对于买家来说,升级款比原来的产品价格高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就比较容易接受。
明晃晃地涨价需要理由:人是理由化的动物。人们总是在不停的追寻原因,或许这也是《十万个为什么》存在的原因。在一项复印文件队伍中插队的实验表明,有理由的插队者成功率远高于不说任何理由的志愿者。哪怕理由是“我有一些文件需要复印,请让我先,好吗?”其实细想谁又不是来复印文件的呢。
那么,涨价的理由可以是什么?
新产品:以功能升级、产品迭代为理由,推出新产品,从而顺理成章地涨价,比如说功能越来越多的电动牙刷,配置越来越高的手机,以及各种新口味的薯片。
新包装:新瓶装旧酒,推出有设计感、高颜值的新包装,让消费者为美买单,比如说美妆产品的限定包装。
联名跨界:通过行业跨界,产品联名,来产生新价值,让消费者为新形象(含产品以及品牌形象)买单,比如说喜茶跨界回力帆布鞋。
新品类:其实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归类的属性,来完成产品涨价的合理化。比如说,一个水杯如果是日用品,30块钱顶天了,但如果它是艺术品,3000块钱是不是也不过分?一个品类有一个品类的定价天花板。这就涉及到消费者的心理账户问题。虽然说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在市场上是等价的,但在心理上它并不是等价的。
你想想自己每天加班赚来的工资和你买彩票中的5000块,能一样吗?
你自己日常吃饭花钱,和追女孩约会吃饭花钱,那价位能一样吗?
巧妙地转换你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理账户的位置,也可以降低消费者对涨价的反感。
新形象:这里说的新形象,不同于上面提到的包装,更多是指产品以及品牌形象。这种往往是通过新广告、新宣传、新定位来改变产品以及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通过形象的升级顺滑地完成产品涨价,比如说这两年崛起的国潮代表李宁。
新形式:典型的如捆绑销售以及买就赠,卖水的同时卖爱豆投票权,卖手机的同时卖口红,卖酒店房间时候卖马场门票。
买A能得到A+B这种行为的本质,其实就是调动消费者两个心理账户的钱,将两次损失合并为一次,从而减少整体厌恶损失的程度,让消费者难以辨识到底是哪一次消费吃了亏,甚至是以为自己占了便宜。以上这些合理化涨价行为的实质,其实都是创造一个新价值来匹配涨价行为,从而让涨价看上去更合理。也就是说,消费者并没有凭空损失,而是花多了一部分钱购买了新的价值,有形或者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