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唐宋词十七讲》|韦庄《菩萨蛮》五首
2024-08-07 07:41  浏览:1380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低淘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低淘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跟前面的《思帝乡》一样又有不同,特点是写了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体验,需要结合他的生平经历去理解和体会。

文中主要介绍了韦庄年轻的时候屡次参加考进士没考中,又在长安遭遇“黄巢起义”。他从长安逃到洛阳,又从洛阳到了江南,在江南流寓(流离寓居)很久。黄巢起义失败后,再回到长安考试,59岁考中进士。有一次跟随使者到了川西,受到王建的赏识重用。王建在四川自立称帝,他被任命为宰相。 韦庄生平的这些重要的经历,在他的心里形成了巨大的道德的冲突——对唐朝而言,他有一些不忠;在前蜀,他又受到了赏识重用。所以,他内心对人生的遭遇和自己的处境,态度就很复杂和尴尬。他的词里面就流露出他的特殊的境遇和心态。

一、叶嘉莹先生这里对《菩萨蛮》第一二首的赏读,在读诗词怎么进入语言上,给你怎样的启示? 

叶嘉莹对于诗词中的语言的感受,非常细腻,情真意切。

《菩萨蛮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惆怅”,是很奇妙的两个字,是若有所追寻,若有所失落,内心无所寄托的一种感觉。并不是悲哀、忧愁…… “香灯”“红楼”,我们读出了这里住着一个女子,房间里点着香灯,但想不到这是在渲染女子的美好。 “半卷流苏帐”,“半卷”,竟然可以体会得如此细腻:垂挂着流苏帐穗的帐没有放下来,他们没能安眠在一起,因为这个男子要走了。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残月”,行人的上路常常是在破晓的天明时分。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写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说月亮西斜了,残月出门时,就跟这个美人就和泪告辞了。“和泪辞”是多义,重点体会“和泪”的告别、伤感、不舍和依恋。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这一句我忽略了“黄莺语”的多义,是琵琶声像黄莺,还是琵琶声和黄莺的叫声好像女子的声音,或者是这弦声代表了女子诉说的情意。每一声琵琶就是女子的每一声叮咛、嘱咐。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似花”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因为女子的美要你快回来;二是说因为美丽的人像花一样容易零落,你应该赶快回来。“人似花”是劝我归家的理由,暗示自己的青春。传统诗词的语言真的很美,让我们感受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启示:

我们在赏析诗词的时候,并未真正进入诗词语言的一字一句,只停留于场景的外在粗略地感知。 要让场景活起来,让诗词活起来。我们就要进入诗词的世界,感动于词人的感动。叶嘉莹先生正是进入了诗词中的时间、空间、人物的活动,体验人物的内心,分析景物、人、事之间的关系,感受人物内心情感的涌动。 读诗词,把语言化为场景,化为形象,化为情感的涌动。

读诗词,一是要寻找语言表面背后的暗示意义,二是要想象体验人物内心情感的涌动。 诗的语言是含蓄的,是跳跃的,但情感不跳跃。如第一首,上阕诗从晚上的“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写到早上的告别“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到这里,叙事中断了,出现了跳跃。下阕是“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写的是离别说的话,表现了别情依依的无限眷恋和缠绵。

《菩萨蛮二》

“未老莫还乡,须断肠”这句诗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春初”和“年少”结合起来,表现了一个有才华有风采的男子的那一段美好的年华。李商隐在《春游诗》所说:“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当庾郎年少的时候,连阶下的青草都嫉妒他春袍的那种绿色和美丽。那春袍和年少在一起,是多少美好的光阴和日子。作者在这里还不只是说自己当年有美好的年华,还有一段美好的遇合“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如果我再碰见那满楼的红袖招我坠入花丛的美丽遇合,就“白首誓不归”了。

韦庄用决绝的语言,写得这么沉痛悲哀。他这几首词层层转入,层层深入,一首词比一首词写得更沉痛。他表面上说不归、不归、我誓不归,可是他内心不能忘怀过去红楼的那一份深切的思念。

《菩萨蛮三》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须”“莫”两个字总是前后相呼应的结合。我们从语气上来欣赏:“须”字是你一定要这样,“莫”字是说你一定不要那样。这样重复地说,是多么深切的一种叮咛嘱咐。正是因为你不能做到这样,所以才如此劝说。 我劝你今天晚上有酒,你就要好好地饮酒沉醉,明年的、就是明天的事,你也不要谈,可见这是多么悲哀和痛苦的一种环境啊!明天该是多么悲哀,多么痛苦,多么使你不能清醒地去面对的这样惨痛悲哀的明天。因为昭宗被杀了,唐朝灭亡了,朱温建立了后梁,他没有家国可归了。

“遇酒且呵呵”。叶先生说她小时候不喜欢这句词,当她的生命有了岁月的沉淀,有了一定的经历以后,便理解到了这是一种强颜欢笑,这并不是真正的欢笑。

启示:我们在读词的时候就是缺少这种深入的赏析,我们要像叶嘉莹先生一样,用我们切身的人生体验去体会体验,用我们的经历去唤醒诗人的经历。以意逆之,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菩萨蛮五》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这二句就很可能有托寓。“残晖”,就是黄昏日满的斜晖。在古代常把太阳——日当作君主、朝廷的象征。“残晖”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这个古典文学的传统中是有语码的作用的,它暗示一个君主,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衰亡。 要注意的是“可能”有比喻寄托的意思。这里的“可能”是联系了他的生平,包括这一组词前后内在的关联,才认为是融入了作者的身世、人生感慨,但不能说一定是。因为从表面看,他是写对江南生活、对女子的思念的。不过在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自己人生的感慨。在赏析诗词时,这种分寸感要掌握好。

二、在知人论世上,怎么将作者背景和作品联系起来?该注意什么?

读诗词,非知人论世不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直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就开始分析诗意,体会思想情感。

叶嘉莹先生是如何把背景与诗意内容联系起来的呢?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的风景好、生活好。又回应了“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但这样的理解是不够的,应该和韦庄的经历、他处的时代联系起来,对句子理解才能够更丰厚。

韦庄的《秦妇吟》有诗:“内库烧为锦绣灰,天阶踏尽公卿骨。”写出了当时长安洛阳的战乱:皇帝的内库多少珍宝锦绣都在战火之中烧为灰烬了,长安的街道上有多少公卿都在战乱之中死去了,哪里能有江南“画船听雨眠”这样逍遥自在的美好生活?家乡的战乱与江南的美好在韦庄的内心回荡,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感慨、无奈和悲凉,是思念,但不能回。 这就是映照,把背景和诗人所处的具体场景结合起来,真正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作者,使作者形象也具体鲜明了,不再是抽象的形象。这个符号不仅仅是认知的对象,而是我们体验的对象。

发布人:4b10****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