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抗疫情 保民生“双管齐下” 海尔生物以物联网构筑生物安全护城河)
8月28日,由经济观察报、经观传媒主办的“融合共建 协同发展2020年度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线举办。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交叉医学院国际生物中心主任、教授王宏广,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室资深教授、治疗性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名誉主任闻玉梅,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稳夫等产学研医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建设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作为生物安全企业代表,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稳夫围绕“生物企业如何协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挥相应职能”进行了发言。他指出,站在一家科创型企业的角度,科技创新可以说是破解生物安全及民生健康困局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夯实公共卫生基础建设。
产学研医协力献策 科技创新加速建设公共卫生
今年初,生物安全被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生物安全立法加速。同时,新冠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医疗应急物资等领域短板,需要继续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尽快予以弥补。
论坛上,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交叉医学院国际生物中心主任、教授王宏广指出:“面对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和挑战,人类必将进行一场围绕生物医学的全新革命。能否加入、主导、引领这场革命,直接决定了我国未来的国际战略地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我国经济、文化生活。”
在谈到“如何融合科研、医疗、社会资源以构建生物安全网络”话题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室资深教授、治疗性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名誉主任闻玉梅提出:“生物安全新基建,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围绕生物安全的发展,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需要积极配合。科研方应该考虑技术的实际应用,企业也要联系科研机构的最新技术,才能实现技术转化,让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提升生物安全水平。”
以技术创新为原点,提升我国生物安全水平,赋能生物安全新基建,是解决生物安全及民生问题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更需要生物安全企业持续创新技术,积极发挥企业职能。
以物联网技术为延伸 为人民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作为物联网生物安全科技生态品牌,海尔生物率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超低温制冷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随后,通过物联网技术与超低温存储技术的融合,使电器变网器,围绕疫苗安全、血液完安全、生物样本安全等场景打造物联网场景综合解决方案;如今,通过开放的生态,吸引生态各方与用户共创共赢,不断进行方案的体验迭代。
现阶段,海尔生物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已经惠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用血安全为例,智慧血液网解决方案,通过物联网技术加持,让每一袋血液从采集开始,就拥有自己的“身份证”,实现了从采血端到用血端的全流程血液信息监测和可追溯,为医务工作者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透明的用血环境,更好保障居民用血安全;在疫苗接种领域,海乐苗智慧接种方案通过链接疫苗入口、疫苗出口等场景,实现精准取苗零差错、问题疫苗秒冻结、追溯接种全过程,解决疫苗接种安全“最后一公里”难题,保障儿童接种安全。
依托于工业互联网,通过“体验云”模式的探索,海尔生物已围绕多个生物安全核心细分领域场景,于全国范围内搭建“新基建”。以超低温存储技术为原点,以物联网技术为延伸,积极构建我国生物安全护城河,加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快速迭代直击生物安全痛点 积极抗疫彰显社会责任
当前,新冠疫情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民生问题。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海尔生物不断加速生物安全布局,通过生态共创等众多方式和手段,直击生物安全痛点问题,助力国家民生健康工作顺利进行。
谈及疫情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王稳夫表示,这次疫情,为整个生物安全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在疫情之下,我国生物安全产品和方案的需求与日俱增,痛点与难题接踵而至。为全力满足抗疫一线面临的供应缺口,海尔生物加速创新迭代,先后研发并上市了医用空气消毒设备、负压隔离设备、高压灭菌设备等产品,保障抗疫前线产品供应。另一方面,随着疫情不断加剧,生物安全缺口逐渐显现,面对严峻形势,海尔生物积极与生态方共创成套PCR实验室、P2实验室、移动方舱等系列场景综合方案,快速响应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海尔生物累计向包括武汉金银潭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高防护级别帐篷实验室等在内的全国1000余家医院、300余家疾控中心提供生物安全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在科技抗疫的同时,保障医护及实验室工作者和环境安全,积极践行行业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
生物安全水平的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加速建设,无一例外需要以强大的技术基础作为支持。海尔生物等优秀企业坚持以实际出发,用持续的科技创新,助力我国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建设,致力于造福国计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构建生物安全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