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问题应该是能得到一定的关注的,也比其他话题更有吸引力,不论是任何生物,都没有超出两性的范畴之外,可惜的是,只有人类能看得懂文字,其他动物失去了这种痛苦又快乐的权利。
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女性应该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与研究物种,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看待视角。如果要研究男性,男性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但是男性的研究或者对男性的观察,实在是历史太悠久了。到今天为止,对男性的考量还是占据大头,一方面是要展示过去的社会历史(因为历史人物几乎都是男性),不论是书籍还是影视剧,今天评价秦始皇,明天评价康熙,后天评价毛主席。对于女性的考量,到底应该用怎样的尺度与标准?纵观人类历史,对于女性身心修养似乎并没有掀起过浪花,就中国历史而言,士大夫们也没有给女性的成长给予一些建议,而是强调着“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个标题的答案我想先给予一个解释,那就是过去的暗淡与现在的光鲜的矛盾与冲击,过去的光鲜都是男性的(女性几乎是处在暗处的),今天的男性不一定都是光鲜亮丽的,但今天的女性都是光鲜亮丽的,不需要其他成本的辅助,女性依靠其生来具有的胴体但也是受男性追捧而得以实现的赋予了优越感的身体便可以获得一些以往难以得到而且今天的男性难以得到的收获(金钱与名声),不好听一些是出卖了肉体,好听一些是能轻松当网红。
另一方面,今天的智力化社会与以往对于体力的重视使得今天的男女分工并没有多么明显,女性并不像以往一样有对男性强烈的需要感(稳定的生活的需要),不需要男性便能得到生活保障,甚至能够在法律与社会道德的庇护下肆无忌惮的在社交平台对男性指指点点,而男性在进行这样的一种活动时却会受到女性无情的打击,似乎今天中国社会的每个女性生来都是造世主与大法官。
基于最原始的男女性交往关系,男性由于自身自发的看到女性后的渴望引发的主动,止不住的想要接触女性,就像公狗看到母狗想凑上前闻一下的样态,这种本性在文明的演化过程中逐渐被遏制,逐渐被各种条框所束缚,这也日渐导致男性的原始本性逐步丧失,就像在森林里的猛禽被关到了动物园,逐渐丧失了野性。
女性的感性特征对自然环境的美感有强的敏感性,男女性在欣赏美色时根据不同人的本性特征对不同人的观感不同。当男性只将个人魅力寄托于自身姿色时,可能会吸引女性却会失去一定的个人尊严,这种不依靠后天努力仅凭一种优越的没有实际实力的心理状态得来的性质,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甚至容易遭到厌恶,对于这种男性能够做的只是尽可能的远离,谁都不是谁的特意欣赏者,他人的美色对主体自身并不能够带来实际的效益。